義和團拳匪株連無辜致聯軍入京──海外撐革命(六)
福陵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新華社資料照片)
至於暹羅雖以英、法交爭得以倖存,朝貢亦不入於中國。我中南半島諸藩邦,至是盡脫羈絆矣。試觀清廷自光緒立,那拉氏再聽政,日肆荒淫,光緒10年(1884年)以恭親王弈訢「委靡因循」而罷之。改任弈環,而弈環委蛇保榮,因循壅蔽,更甚於弈訢。大臣自滿人福錕昆岡以下,衆至十餘人,俱多不知外事。朝野均倚恃李鴻章。鴻章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且於中西立國根本,初未了了,亦不能舉國中積弊,一革新,徒然仿襲西政皮毛,以粉飾耳目。凡所興革創新,遂皆淮橘爲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諸滿族對於西法皆懵懂無所知。
倭寇之禍 前所未有
1894年甲午中日之戰開始。緣朝鮮東學黨之亂,日本海陸軍先發制人,其船械亦較清軍犀利,清軍既遭失敗,由朝鮮退至遼寧,大東溝一戰,海艦亦幾乎盡沒,後來旅順、大連、威海衛諸要塞,日人上陸攻取,輕易攻佔。李鴻章二十年經營之淮練各營與海軍海防,一戰而盡。清廷以日人勢將進逼遼寧、瀋陽,遂決命鴻章赴日,甘願割地償銀,以爲苟安之計。光緒21年(1895年)3月,訂馬關條約,既將箕子舊封之朝鮮,劃爲日人保護國,復割我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島,償軍費二百兆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通商口岸,並一任日本人在內江自由通航,內地從事製造。倭寇之禍,實前史所未有也。
馬關條約初成,俄人以日倭佔遼東,甚嫉羨之,即糾合德、法二國威脅日人還我遼東。清廷既增付賠款三千萬兩,俄人再索取厚酬於清,清廷不能拒。於22年(1896年)俄王行加冕禮,清廷遣李鴻章使俄,與俄訂密約,許其以東三省築路權。23年(1897年),德人籍口山東鉅野二教士被殺害,強佔我膠州灣,以山東爲其勢力範圍。俄人亦強佔我旅順、大連灣,以東三省爲其勢力範圍。明年,英人亦與滿清締結揚子江沿岸不割讓他國之約;繼而又佔我威海衛,並索取香港對岸地,拓展其舊佔九龍界。法國則初約海南島不割讓於他國。日本亦約福建不割讓於他國。乃至意大利亦欲援均勢主義,索我三門灣,其駐使且提最後通牒,而清廷拒絕,並擲還哀的美敦書,此事始罷。乃自開秦皇島、吳淞、三都澳(屬閩)等地爲商埠,以杜各國之要求,然海疆要隘,頃刻殆盡,失地失權之事,紀不勝紀。其勢正如風掃殘葉,不可收拾。
時光緒載湉親政已數年,那拉氏移居頤和園仍穩握大權。載湉憤國勢阽危,決意發憤圖強,乃於戊戌(1898年)年頒行新政。但終夭折,於是那拉氏復垂簾聽政,且時思廢載湉而立之,但爲顧忌各國駐使責言,不敢倉卒廢帝。26年庚子(1900年),白蓮教餘裔義和團興起山東,起初以仇視耶教爲名,劫殺不已,蔓延滋害,後即以扶清滅洋爲號召。那拉氏輕信其術,思倚靠其鋤敵而立威。有疏諫義和團不當者即藉端殺害。
拳匪更擊殺德國公使克林德及日本使館書記,包圍各國使館,一再搗毀教堂,殺害教民,株連無辜,釀成庚子之拳亂,終於召致各國聯軍入京之禍。那拉氏偕光緒帝西遁至西安,仍然依賴李鴻章與各國交涉折衝。
以仇視耶教爲名
27年辛丑(1901年)正月,成和議。除賠款四萬五千萬兩,遣專使至德、日謝罪,毀大沽砲臺及天津城,並撤京津間軍備,拓展京城各國使領界,不準華人雜居,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爲外務部。首禍各臣皆予處死。於是守舊者奪氣。惟庚子之亂,俄人除參與聯軍進佔天津外,復大興師佔據東三省。辛丑和議完成,各國遵約撤兵,而俄人之據關東者,籍口與中國有特別關係,獨遷延不撤兵;並以海陸軍向朝鮮侵略。日人以俄人劍及履及,既與英國締結同盟以爲聲援,復與俄國協議分割我東北三省利益,俄人則將我東北全部劃出日本勢力圈外,且圖染指朝鮮。光緒29年(1903年)12月,日遂與俄國開戰,而以我遼東作爲戰場,清廷不敢置一詞,惟僅守所謂「局外中立」。及俄人敗北,31年(1905年)9月,日俄之朴資茅斯條約議成,我人民生命財產之損失與毀傷者,皆置之不論,並且強劃我東北三省爲南北兩部,由兩國分區經營。此後日人侵暴,層出不窮,清廷雖在關東各地設官,推行新政,亦形同守府。由此可見清廷之顢頇無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