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市場下滑、下沉消費上揚,餐飲行業如何應對“性價比”轉型?

近日,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8月,全國餐飲收入4351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241億元,同比上升0.4%。1-8月,全國餐飲收入34998億元,同比上升6.6%;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9687億元,同比上升4.1%。

民以食爲天,餐飲是典型的剛需消費,市場規模基數高。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52890億元,同比增長20.4%,行業正式邁入5萬億時代。

2024年前8個月,從宏觀數據來看,國內餐飲消費穩中有增,增速同比2023年的高增長明顯放緩。

最新公佈的8月份的餐飲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的餐飲收入增速環比上月小幅上漲,不過,消費者的微觀感知和宏觀數據,還存在差異。

一方面,在宏觀數據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餐飲消費增速放緩不可避免;同時,餐飲消費也在發生明顯的消費分層和結構性分化,全行業正在穿越轉型週期。

首先是過剩產能的出清。2023年開始,國內服務型消費的快速增長,首先拉動了餐飲消費的需求,大量餐企通過加盟方式快速擴張,吸引大量缺乏經驗的“小白”捲入,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業供給嚴重過剩。

從國際範圍來看,不管是餐飲門店密度還是整體規模,中國餐飲市場的供給都領先全球。紅餐網數據顯示,全國餐廳門店數量已經超過900萬家;根據極海數據統計,國內人均餐廳保有量是美國的3倍有餘。

其次是消費市場的分層。在經營壓力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餐飲市場的“淘汰賽”更加激烈,餐飲供給過剩,消費客單價下滑,但房租、人工等剛性成本不降反增,一批餐飲商家出局,進而波及行業整體,上半年一線城市餐飲行業整體營收和利潤都在放緩。相對來說,二三線城市餐飲業增速快於一線城市,注重性價比的餐飲,正在淘汰價格與質量不成正比的餐飲。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7月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7.1%,但北京和上海同期的餐飲業收入是負增長。而根據虎嗅智庫等研究,2024年上半年縣域餐飲新開商戶佔全國新開商戶的比重達32.9%,縣域餐飲消費額和訂單量同比增長21.4%和26.6%。

從消費趨勢來看,低線城市和縣鄉的消費市場仍然廣闊。隨着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潛力正在逐步釋放。同時,低線城市和縣鄉的餐飲市場供給,在品牌、品質等方面,都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二三線城市和縣城的餐飲店、訂單量和銷售額同時上漲的情況,遠強於一線城市。

頭部餐飲品牌的市場表現,也在印證這一變化,海底撈2024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三線以下城市的同店平均日銷售額,增速遠超一線城市。上半年,海底撈核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13%。

最後,從居民消費習慣來看,餐飲消費的內需依舊旺盛,但居民消費也越來越追求性價比,對高溢價的氛圍感祛魅。餐飲行業也隨之進入以“極致性價比”爲核心的結構調整期。這輪轉型的方向,是結束過往“高成本、高客單、高客單”的粗放式擴張,轉而進入下半場的精細化運營時代,這一優勝劣汰的劇烈變動週期,將持續很長時間。

簡而言之,餐飲行業必將回歸產品、環境和服務三要素。品牌想要穿越週期,要麼在產品上下功夫,要麼在性價比上鑽研。

比較典型的案例,比如人均客單價150元左右的巴奴火鍋,2024年上半年消費人次同比增長15.1%,在火鍋行當死磕產品創新,在相同客單價的火鍋中以“新鮮”換“珍貴”,降低營銷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食材成本佔比;同時,在烤鴨賽道出圈的四季民福,也在逆勢下仍舊客源不斷,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四季民福通過選址降低門店租金成本,攤薄整體成本。

此外,面對供給過剩、居民消費關注性價比的客觀趨勢,餐飲行業應當重點發揮協會、平臺多方作用,加強對行業的支持引導,幫助行業完成市場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調整。例如,支持餐飲企業自建及第三方開展供應鏈、中央廚房、產地基地等建設;鼓勵餐飲企業拓展線上渠道,通過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水平,鼓勵平臺向商戶提供科學選址等前期服務等。

隨着四季度餐飲旺季的來臨,2024年中國餐飲行業大概率能保持整體增長。同時,在這個增速放緩的過程中,餐飲行業也勢必持續伴隨地區、價格、品類上的分層分化。在行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面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餐飲企業更應該借力數字技術完成性價比轉型,以平穩穿越轉型週期。

文/宋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