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政策窮則變 病患不安

民國八十一年筆者開業時還沒有健保制度,臺灣各種藥品的供應蓬勃發展,例如某種降血壓的藥,有進口的、有臺灣藥廠製造的,好幾種任君選擇,只要合乎食藥署品質規範,就像臺灣各行各業的自由競爭一樣,誰曰不宜。

經過了卅多年,臺灣GDP大增,最低工資調升十幾次,通貨膨脹,各項物價自然上升。不過因爲健保制度單一買家壟斷,藥價只有往下調整,不論成本,似乎完全沒有調升空間。怪不得許多藥品常缺貨,甚至一千CC的無菌輸液,健保覈價卅五元,只有一家藥廠勉強生產,其他都不支倒地。若演變成需要再從國外進口,豈不是因小失大嗎?

臺灣老化嚴重,諸多長者有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病人很多,這類藥品用量很大,尚有競爭,我們也可以選擇品質比較好的藥廠。其實,臺灣民衆在享受價廉物美的健保之餘,許多人希望可以稍微調高保費,讓健保制度更加完美;只是歷年來政府沒有信心,加上輿論偏向民粹,沒有人敢調高保費,只能節省再節省。沒有想到臺灣健保窮則變、變則要取消臺灣藥品商品名,預計今年十月起,牙醫診所醫師開立處方箋的藥品名稱標示,從商品名改爲成分名,任何一家藥廠的相同成分藥品皆可使用,強迫中獎,若試辦良好再擴充到西醫診所和醫院。

理論上,某種降低膽固醇的藥品,同樣的成分,可能有三家外國藥廠、七家臺灣藥廠生產製造,我們醫師目前可以指定某家廠牌與商品名;現在卻要求牙醫師不能指定廠牌,只能開立成分名,隨便健保藥局給予任何一種都可以。如此便有可能發生健保藥局因爲業務需要,或是對藥廠的喜好不同,病患每次領到的藥品包裝和外觀都不一樣,沒有安全感。這就好比政府規定機關首長可以配二千CC的車,但不指定廠牌,你可以買最便宜的國產車,也可以買最貴的進口車,全憑採購人員的喜好決定,這不是很離譜嗎?

成分一樣,但是每家藥廠製作的過程卻不大一樣,還是會稍微不同。如果今天我的診所習慣了某進口的原廠藥品,病人每次領取相同的藥品都覺得很習慣,將來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在其住家附近健保藥局領取,都是藥品包裝與外觀不一樣的,病人會吃得心安嗎?

臺灣是富裕的國家,我們應多投資在國民的健康上,真的有必要省錢省到這種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