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超/公共議題雙重標準 內耗無止境

▲近年來公共議題常有雙重標準情況發生,引發社會質疑聲浪,「要不要特赦阿扁」就是眼前執政黨面臨的挑戰。(圖/翻攝自《ETNEWS新聞雲》粉絲專頁

多數人不會希望公共議題有雙重標準。因爲其中一個標準可能牴觸大衆價值觀、失去可測性安全感,標準太常浮動也讓人覺得不公平,社會就不容易穩定。但臺灣政治近年來公開出現了許多雙重標準:破壞公共財產的銅像、佔領官署不一定有罪、對集會遊行法的立場在朝在野不一樣……等。即將來臨的標準挑戰,則是要不要特赦阿扁:法治是公民社會運作基礎,本該因罪犯身份特殊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現在只能討論要再給多少特權。由於此類議題最近越來越多,而連署聲勢浩大,我們應該正視形成雙重標準原因爲何?最近爲何頻繁發生?又該怎麼解決呢?我們將指出,執政菁英汲汲營營於去中化,導致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劇烈浮動,這會使得未來公共議題出現更多雙重標準,造成更多內耗

多數人直覺認爲出現雙重標準,是因私心作祟。這話其實對,也不對。以特赦阿扁議題爲例,陳幸妤曾說:民進黨哪個沒拿我爸錢?現在支持特赦者裡,肯定有不少人當年拿過好處。這是私利。而如果重溫當年美國認證的扁家全球洗錢路徑,就算再怎麼懷疑司法公信度,恐也難信扁家清白,可是實際參與洗錢的陳致中還能選上議員。此雖使臺灣民主形象與某鄰國因貪污流亡的前總統夫人能返國當選衆議員的水準劃上等號,但還是民意

升斗小民不太可能拿過扁家的錢,卻是特赦案的政治基礎。據參與連署的民進黨立委說,黨代表連署要求特赦率高達86.5%,提案人之一的市議員則說,黨籍縣市長連署率達100%。我們需知,扁案牽涉的不只是簡單的總統下令特赦就好,由於尚有案件未結,認真要幹,還要修法。只要修法案一送立院,其他政黨必然見獵心喜,時間最好拖長一點,讓久受法治教育薰陶的年輕人看清民進黨嘴臉。到時選舉不得民心怪誰?民進黨與小英一起負責。既然知道此案干係甚大卻還是幾乎舉黨支持,可見有超越個人私利的力量在動員,那就是人情世故的關係政治,也就是傳統文化因素了。

▲「臺灣地方議會特赦阿扁總統大聯盟」提案特赦前總統陳水扁,連署率達86.5%,背後意義也許不能單純歸於私心。(圖/記者陳家祥攝)

本案糾結其實可放在中國近代史脈絡來看:傳統中國受到西方挑戰,論者認爲文化全有問題,因此興起五四運動。

1949年兩岸分治,中共還是要文化大革命「去中」,臺灣當時雖是復興中華文化,但在民主化啓動後,西化進度再度展開,現在執政高層猛衝「去中」,因此最近可見不少亞洲第一的公共議題,這些成果之部分「西化」程度,甚至超越了一些「保守」的西方國家。這帶來了什麼影響須知文化不是淺薄的「新奇生活行爲、食物」就可帶過,也牽涉到價值觀的不同,說白一點,就是我覺得對的事,不同文化者可能覺得錯。以特赦阿扁案來說,傳統文化中的司法斷案本來就是以和爲貴、注重倫常關係,而不在尊重法治、樹立黑白分明世界

那誰能決定事情對錯?據說西方文化代表普世價值?尊重多元文化不對嗎?那當地人的感受又不重要嗎?由於私心無法動員羣衆,這纔是公共議題有雙重標準的原因。面對這些標準爭議,臺灣目前大致可分爲三種看法:一、繼續西化。所以有人希望「理性穩定的標準能夠逐漸紮根」。他們其實沒搞懂:理性的標準是什麼?是西方概念下的理性?還是東方意義下的理性呢?文化變遷不能一蹴可幾,這個紮根過程不知何時看到終點。所以二認爲,還是要珍惜我們的文化道路,尤其在歐洲難民問題後,文化多元主義受到質疑,已經彰顯了此路線的時代意義。只是以前被貼上的守舊反動標籤一時撕不下來,受西方教育的菁英態度更是曖昧。第三種則是妥協派,表面擇優採用,但在如何定義「優」的穩定標準都有疑問時,怎麼採用呢?這就給予有心人從中取利的空間。沒有大家都能接受的對錯標準,臺灣只好繼續內耗下去。這是站在華人世界西化浪頭的臺灣必然面臨的宿命。我們唯有早日摸索出路在何方,纔有重新帶領華人世界的能力。只是政治人物在意這點嗎?

回到阿扁特赦案,本文不是在爲之開脫,也非暗示傳統文化專長在保護壞人。關係倫常的影響有好有壞,就好像西方文化也非完美無缺。我們看到了生活舊慣對民意造成的影響,蔡總統若要釜底抽薪,或許該考慮以傳統語言指出該案如何違背和諧與倫理價值,以打消民間支持者的訴求方向。

好文推薦

楊穎超/停止以國家爲工具的批評

楊穎超/政府助社企,是迷航還是領航

楊穎超/劉曉波離世,關臺灣處境什麼事?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楊穎超,臺大國家發展所博士,曾於北京清大、南京大學蹲點研究。關注美中臺、兩岸政經發展、交流議題。現於大學任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