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到底夾帶了多少私貨?

今天和大家聊聊虎年春節檔的第一種子選手——《長津湖之水門橋》。

影片票房是春節檔毫無爭議的領跑者,到今天上映一週,突破了25億元,與其他電影拉開了距離。

從商業票房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雖說想要超越上一部《長津湖》57億元的紀錄難度很大——影片畢竟是一部續集,沒有第一集橫空出世時顯得那麼新鮮。

但是當我們把上下兩集放在一起,當作一個完整的電影項目來看,毫無疑問,這依然是中國電影製片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運作。

長遠去看,上下兩部的總票房很有可能衝擊100億元——這是一個放在若干年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放在2002年到2022年——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這二十年的歷史語境中去看,《長津湖》系列則代表着電影產業結出的豐盛果實。

它所代表的中國“新主流大片”的整個運作模式,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的對象。

關於《水門橋》,可以分析的地方很多。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其中的一個核心人物——電影的“唯一”的署名導演徐克。

我們都知道,《長津湖》的導演有三位,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人既都是導演,也都是監製。

到了《水門橋》,據於冬說,影片90%都是徐克執導完成的。所以我們在這部續集電影中,也的確可以看到許多徐克鮮明風格特色的展示。

其優點就在於,作者風格統一了,集中了。

徐克,自80年代開始一直都保持了非常旺盛的創作力,作品非常多。在我看來,他對影壇有兩大最重要的貢獻,值得說道說道。

首先一個是特技。

徐克一直對這個東西懷有熱情和堅持,多年間已經修煉成了特技狂魔。即便是一些票房失敗的作品,比如世紀之交創作的《蜀山傳》,也能看出他的執念:這是一部使用了大量特技手段,技法十分超前的作品,更是一部被低估的絕對的傑作。

《長津湖》裡面大量的視覺呈現,動作場面上的諸多想法之所以能夠在技術角度得以實現,相信離不開徐克這些年在特技方面的鑽研和積累攢下來的底子。

第二個是對東方美學的打造。

既然都說中國電影要向好萊塢學習,建立自己的工業美學。那麼顯而易見,除了有技術上的進步和追趕是不夠的,建立美學的文化自信也不可或缺。

技術自信和美學自信同等重要。

徐克自己也在不斷變化。

過去,他拍江湖。逐漸開始過渡到拍江湖的邊界,拍江湖與朝堂的關係,最後一路拍到體制內。

徐克的“體制內”代表作就是狄仁傑系列。狄仁傑不就是古代的一名公務員麼?當然,這不妨礙他同時成爲一個英雄。

在香港導演北上內地的浪潮中,徐克之所以能夠紮下根,他身上對技術的執着,對東方美學的趣味,加上他對講述“體制內”故事方面的豐富經驗,缺一不可。

這些共同組成了徐克至今能夠保持競爭力的核心元素。說到這裡,一部繞不開的作品就是《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華山》的故事脫胎於作家曲波1950年代撰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小說是參考了東北剿匪的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但徐克版本中的很多具體橋段設計,顯然也受到京劇樣板戲的影響。

片中很多強化,比如楊子榮的經典形象,比如“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之類的“黑話”,都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的記憶。

據說當年徐克向著名監製、導演黃建新表達過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題材就是《林海雪原》。

徐克顯然看出了這個故事中的傳奇性和娛樂性的潛質,這類題材是他北上內地之後很下功夫的一類。

同樣有着參考人物原型的《長津湖》和《智取威虎山》都在徐克這裡處理成了頗具娛樂性的作品,也即是相對注重藝術方面的演繹。

如果我們對比來看《長津湖》和《智取威虎山》兩個故事,真的是滿滿當當塞滿了徐克喜歡的東西。

比如《智取威虎山》裡面講小分隊上山剿匪,裡面有楊子榮,少劍波還有小白鴿等等人物。而仔細看《水門橋》,去掉頭尾,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之外,依然是聚焦一支小分隊行動的模式。

這裡面的竅門就是如果想把一個事件傳奇化,是不太可能採取宏大的敘事的。

傳奇化,一定要保持小規模、距離感和私人性。

說起傳奇性,我們看今年春節檔同場競技的《狙擊手》。

《狙擊手》更是一個少數人物組成的影片,一個突出個人與個人之間對決的故事。策略上,一定是通過一個微小的切入口去打造傳說。

當年張藝謀拍《紅高粱》,畫外音開頭就說“我爺爺”“我奶奶”怎麼怎麼樣。觀衆雖然沒有經歷過片中那個時代,但是一聽這樣的娓娓道來,自然就進入了故事的時代和語境,相信電影講述的傳奇故事。

如果你注意到,這次《狙擊手》當中也使用了畫外音,使得影片的傳奇性得到加強。

張藝謀作品與其他同爲第五代導演的作品相比具有更強的娛樂性,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對故事傳奇性的把握。

徐克的《水門橋》和張藝謀的《狙擊手》在這一層面,非常相似。在宏大的背景下,聚焦小分隊,最後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碰撞——在夥伴的配合協助下,吳京所飾演的伍千里一個人單槍匹馬去炸橋。

這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模式,即在一個宏大的格局中,不光有着正確的意識形態,展示我們國家民族的精氣神,同時在情節的承載上選擇一個小而細微的敘事切口。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小模式”是徐克一如既往地善於“螺螄殼裡做道場”,在小空間中做戲,做出花樣。

比如這次我們在水門橋下面進入到一個電機房。電機房不僅狹小,裡面還佈滿了各種管道,侷促而複雜。這簡直就是徐克最樂於施展自己電影武功的一個環境了。

空間,一直都是徐克電影很值得看的一個元素。

徐老怪電影裡經常會有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往往就在這些一般人想不到的空間裡釋放意想不到的魅力。

在這樣一個謳歌英雄的題材裡,徐克還能夠不斷去“夾帶私貨”,展現自己的電影趣味,真的是一件很令人佩服的事兒。

所以,總的來說,《水門橋》同時體現了徐克個人電影創作的發展和中國電影產業的進程。

如果觀衆能夠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觀影條件,比如IMAX,比如杜比,當畫面變大,人物和細節都分毫畢現,軍人的制服啊、血汗、沙塵,徐克的造型美學等等融合在一起,的確是很不一樣的體驗。

最後,我也向大家推薦兩本關於徐克的電影書籍。

第一本是《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是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的,非常好看。

書中除了大量論文之外,還有許多第一手的訪談。除了徐克本人現身說法,還有他團隊成員的回憶。大家可以看到徐克與其團隊的創作風格是怎樣建立的,他們對技術的癡迷,他們與市場的博弈等等。

這本書非常重要,如果要研究徐克的話,基本上是第一選擇。唯一的難點就是這本書因爲年頭問題,可能不太好找,但是相信大家去強大的國家圖書館,是能夠找到的。

第二本是《浪漫演義》,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好找一點。

徐克電影工作室是80年代建立的,第一部作品叫《上海之夜》,我們在北影節給大家放過。副標題“ 電影工作室創意非凡二十五週年”,講述他和團隊怎麼樣披荊斬棘,作出如此之多的精彩影片。

其中不僅有徐克自己擔任導演的電影,還有比如《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這樣由程小東、李惠民導演的作品,乃至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等等。

爲什麼有些並非由徐克“導演”的作品仍舊被視爲“徐克作品”,爲什麼會這樣,徐克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這本書都會講到。

這兩本書都是徐克在香港時期的總結。北上神州之後,徐克已經在一個更廣大的市場和空間中繼續施展自己的才華。

作爲個案,徐克,絕對是一個值得不斷關注,不斷結合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來分析的對象。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閒暇之餘多蒐羅幾部他的作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