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家長培養孩子學雙語 有“心”無“力”

林子杭(右二)和姐姐林子暄在雙語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的父親林俊雄(左一)和母親楊慧卿(右一)考慮到本地以英語爲主流用語,因此積極通過華文圖書和有聲書,加強孩子的華文學習。(新加坡聯合早報》/伍書永 攝)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文稱,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性,但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語學習

原文摘編如下:

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月寶,以個人名義同一家學前中心合作,就78名華族家長對孩子雙語學習的態度,進行一項試驗性調查後,做了上述觀察。

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成績減少同孩子說華語

調查發現,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以及對語言學習存有誤解等因素,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調查在2014年至2015年展開,胡月寶曾在今年第六屆母語學習論壇上分享調查結果

受訪家長年齡45歲以下,多數在本地完成至少10年雙語教育,有至少一個孩子就讀幼兒園或小學。調查通過問卷、一對一面談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反饋。

幾乎所有家長自認能說雙語,顯示他們具備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條件。多達七至八成表示,學華語對華人身份認同、傳統價值觀傳承很重要。

持有務實心態的家長也不少,近六成認爲,隨着中國崛起,學好華語能讓孩子在未來經濟佔優勢。

然而,他們的實際行爲,卻同對待雙語學習的積極態度相牴觸。

與配偶講華語比率較高?家長與孩子卻傾向講英語

這項允許多選項作答的問卷調查顯示,同配偶溝通時,53.1%家長表示會說英語,63.1%表示會說華語,但同孩子溝通時,89.2%家長使用英語,使用華語的有63.1%。這顯示,能同配偶說華語的受訪者儘管佔稍微多數,但同孩子溝通時,卻有更多傾向說英語。

胡月寶受訪時認爲,新加坡雙語環境是存在的,對培養雙語兒童也有巨大潛能。

“關鍵是大家說還是不說……相對於單語社會,我國雙語政策是相當成功的,重點不在於學校教學,而是整個社會對語言的觀念要如何轉變。”

不少家長透露,他們嘗試營造雙語環境,例如,由父親負責同孩子說英語,母親和孩子說華語,或由祖父母和孩子講華語等。

胡月寶說:“許多家長很有意識地做這件事,但較不理想的是他們容易妥協,有的家長說,孩子不願和他說華語,他擔心影響親子關係;有的說,孩子很多詞彙不知道如何用華語表達,爲了方便,乾脆以英語溝通。”

另外,調查顯示,家長對營造雙語環境容易妥協,往往也因他們認爲學好英語更重要。

兩個兒子分別7歲和10歲的郭寶強(41歲,人事部經理)是其中例子。他在講華語家庭成長,但踏入社會後,講英語成爲習慣,同孩子溝通也是如此。

他說:“兒子們進入小學後,對華文學習抗拒,甚至說他們是‘英文人’。我和太太現在儘量和他們多說華語。其實,對我來說,孩子的華文不要太差就行了。我比較關注他們學好英語,將來在社會上纔不會吃虧。”

專家:家長誤解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

胡月寶說,英語作爲本地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爲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家長往往一發現孩子的英文成績退步,就改爲講英語。”

她建議家長調整思維,以整個社會語言環境作爲衡量。“大環境以英語爲主流,家裡就應多講華語……如今小學華文課時只佔所有科目課時的兩成,既然孩子多數時間講英語,不會因爲在家多講幾句華語而影響英語水平。”

定下家規:孩子須與父母說不同語言

6歲的林子杭和大他兩歲的姐姐林子暄,無論一起玩耍或在學校同朋友交談,一般使用英語,但只要同母親溝通,就會“自動”改用華語。

家庭主婦楊慧卿與丈夫林俊雄(公務員,40歲)從一開始就爲孩子定下“家規”,即同媽媽說華語,與爸爸則說英語,讓孩子對雙語使用習慣成自然。

夫妻倆堅持家中的“雙語政策”,是因爲觀察到朋友的孩子在講英語環境成長,上學後面對學華語的困難。兩人的苦心沒有白費,他們同兒子在今年第五屆“講華語運動親子才藝比賽”中,攜手演出詼諧短劇,奪下學前組冠軍。

楊慧卿認爲,培養孩童雙語能力須從小打下基礎,似乎沒有捷徑。“良好的起步很重要,等到他們五六歲纔開始在這方面下功夫,可能會稍微困難。”

林俊雄不擔心孩子多說華語,英語會退步。“孩子將來如果某一個語言比較弱,就加強那一方面,但這不等於要放棄對另一個語言的學習。可能我和太太的成長過程中,習慣接觸華文,孩子中英沒法兼顧好,我反而會擔心。”

夫妻倆其實是“三語人”,英語是日常慣用語,華語和潮州話對他們來說最親切。

對語言感興趣,曾學過日語越南語的楊慧卿相信,孩子能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可增強腦力發展,更好地適應環球化未來的多語環境。“如果有能力,我倒希望孩子學越多語言越好。”

專家:家長堅持講華語能打開自然習得空間

有些家長自認華文水平不夠高,選擇不同孩子說母語。教育專家強調,家長能講華語就應堅持多講,打開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在學校的雙語教學。

胡月寶說,語言學習有兩個方法:一個通過正規學習;另一個則是自然習得(acquisition),通過多接觸而習得語言,是“最無痛”的方法。

“我常問家長,會講華語嗎?既然會,爲何要‘自廢武功’呢?家長應對母語有多一些信心,儘量和孩子多講,爲他打開語言習得的空間,即便孩子有語病發音不準,可留待學校去糾正。孩子有更多接觸華語的機會,才能爲他在學校的雙語教育提供基礎。”

她指出,新加坡不同於英美國家的單語環境,周圍有很多華文資源的存在,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以及報章繪本等,然而,她從調查中觀察到一個現象,即不少家長自己過去通過聽歌、看電視學華語,如今卻沒在家裡爲孩子製造同樣的環境。

“有家長會說,她的孩子沒有時間看電視,華文學不好,只好送他去補習。”

胡月寶不否定補習的作用,但強調它主要是正規學習。“學校已有很多這方面的學習了,我們應擴大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而不是讓孩子做兩次學習………如果跟不上進度,可以送補習班,但如果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還是學不好,或許不是能力或教學問題,而是習得空間不夠,讓他不具備消化學校教學內容的基礎。”(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