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林氏教法 每個學生都是社造師

傳統填鴨式教育裡,素梅美術作爲媒介,開啓與青春期孩子間的對話,教他們如何用心去看這片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如何透過能力讓它變得更好,這樣非常態性的教學方式,卻是培養出學生願意爲社區改變的最大動力。(引自臉書

青年設計黃柏誠(前排中)帶着老師林素梅的意念,積極投入設造工作,用自己專長改變社區樣貌

在傳統填鴨式教育裡,林素梅用美術作爲媒介,開啓與青春期孩子間的對話,教他們如何用心去看這片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如何透過能力讓它變得更好,這樣非常態性的教學方式,卻是培養出學生願意爲社區改變的最大動力。

「跟着我的孩子,學業成績都不差。」林素梅說,但他們升高中第一志願不是在地人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屏中、屏女,反而是累積自己能力的職業學校,紛紛選了建築化工電子或設計類科

家長們不解,爲何孩子不走正規升學管道探究後才發現,在展開社造工作時,爲他人創作付出,獲得老師支持,也讓社區居民肯定,纔是孩子們學習生涯中最快樂的一刻。

長期跟着林素梅投入社造工作的高師大視覺設計研究所畢業生黃柏誠說,素梅老師從不給學生設限,歡迎學生提出不同意見、也接受任何衝撞,給予完全的創作自由,不管年紀大小,只要進入社區,「就由你來主導」。

「他讓我啓發對創作的熱情。」黃柏誠坦言,從與社區民衆交朋友開始,透過專長,讓居民得到更漂亮的生活場域,也從中找到成就感,就是一種相互回饋,「這是老師教會我的事。」

曾被林素梅帶過的學生葉夢縈也說,她是自己人生中不能沒有的老師,若不是老師不在意課業成績,像她這種中後段的學生,就可能放棄自己喜歡的繪畫,茫然浮沉過完一生。

林素梅說,設計不需天賦,只要思考如何爲人們改變,她教過的孩子,有人「繼承衣鉢」,在故鄉當美術老師,繼續實踐「林氏教法」,有人投入社造,在全臺翻轉社區,用着自己的方式影響更多人,只爲了讓自己與社會都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