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金融消費高峰論壇 專家說FinTech先做好身分驗證
消基會17日舉辦「健全金融服務,勾勒美好明天」金融消費高峰論壇,就臺灣即將正式邁入老齡社會,銀髮族未來在金融商品上的消費權益保護與目前正夯的行動支付與FinTech金融科技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根據消基會日前公佈的調查顯示,在有使用行動支付app的民衆中,以apple pay的使用者最多,佔了34.2%。至於會選擇使用行動支付的原因,則有69%選認爲是便利;選擇「其他」的民衆裡,因爲有現金回饋者佔了22.6%,累積紅利點數則是佔8.3%。在平均每週使用行動支付次數的統計上,有六成民衆一週使用在2次以下,二成使用在5次以下,一成則是每天使用。
這項調查的時間是從10月19日起至11月14日止,調查方式爲線上填寫google表單,總獲問卷共206份。以年齡、性別和住居地分析,61歲以上消費者佔47.1%,51至60歲佔24.3%,21至30歲佔10.7%,41至50歲佔8.3%,31~40歲佔7.8%;女性佔65%,男性佔35%;居住地以北部佔85.4%,中南部各佔近一成。
鑑於行動支付未來的快速發展性,由消基會主辦的這場「金融消費高峰論壇」,也針對行動支付議題進行討論,內容包括:電子支付有何尚待補強的地方?如何建構一個生態圈來提升臺灣的行動支付?行動支付如何解決實名制的問題?金融科技化後,現金不再是唯一的支付工具,各式各樣的電子支付模式推陳出新,消費者們如何在五花八門的優惠方案間選擇最符合自身的需求?
對此,國發會亞洲矽谷計劃中心特聘顧問卓瑩鎗在演講時,也以百花齊放的各式支付工具的角度提出問題,臺灣的非現金支付分爲四大面向,市場上目前有5間金管會納管的電子支付公司,五千多間經濟部所納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但卻沒有幾間賺到錢,臺灣目前雖然用捷運閘門擋住了國際支付工具,讓諸如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的工具不夠「接地氣」,然而臺灣支付業者要如何爭取這些寶貴時間,打造自己的支付之路?
對於目前彷彿成爲顯學的FinTech金融科技,卓瑩鎗則強調,金融支付首先必先得做好身分驗證,可以運用電信陣營所共同研發的Mobile Connect相關技術,搭配臺灣網路認證公司所營運的TWID身分識別中心相關技術,以及通過高強度資安檢驗的智能藍芽開鎖等技術,共同建構一個簡單易用的行動支付生活生態圈。
另外,他也提到,聯卡中心提倡的發展國內自有支付卡品牌技術,直接發行虛擬行動支付卡並綁進手機內,省下高額的國外信用卡品牌授權費,把利潤分給使用者;或是臺灣行動支付公司臺灣pay的方式-直接捆綁金融卡,QRcode繳交政府規費帳單,省下昂貴的信用卡手續費,這些都是不錯的金融創意,希望過去我們出門必帶的「手機、鑰匙和錢包」這三樣,可以朝向未來只要一支手機即可達到萬物聯網的行動生活一步一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