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兒入園"潛規則":買名校債券作敲門磚
“明天一早要報最心儀的幼稚園了。雖然就在樓下,鬧鐘已經定到早上6點了。可是發現一些素質差的家長晚上就搬小板凳到幼兒園門口占位了。爸爸說他要起更早一點去排隊。經過今天一天折騰我已經精疲力盡了。加油,最後一間了!”
這是幼兒園派表前夜香港人陸太太爲自己加油打氣時所發的微博。此前,她剛經歷過一場幼兒園前千人排隊報名的“浩劫”——爲了領到一張報名表格,她排了3個多小時的隊。
每年秋季,香港各幼兒園進入招生季,家長爲孩子報名的競爭熱潮席捲着整座城市。
爲了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幼兒園,父母們不但要深入研究選校,快速而準確地領表報名,還要雙親共同協作準備面試……當然,這些僅僅是明面上的工作,要想使孩子進入頂級幼兒園,家長們還要迎合一些“潛規則”,比如,購買幼兒園的債券,擠進知名幼兒園的學前教育班,強化自身的建樹,等等。
幼兒園的隱性排名
在香港,人們習慣稱幼兒園爲“幼稚園”。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校長林瑞祈接受《環球》雜誌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從來不給幼稚園排名。
但港爸王先生說,“陪兒子上課外班,家長們見面時第一句最愛問‘你家孩子上哪所幼稚園?’”。這意味着,香港的幼稚園有“優劣”之分。
一般來說,家長們選擇幼稚園時的首要考慮是在所住地區內選校,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常常考察學校的校風、師資、辦學宗旨、教學理念以及學校的口碑等。綜合各種因素後,父母們會將一些幼稚園視爲“重點名校”,這些地方也因此常年出現招生火爆的場面。
“最受追捧的幼稚園有兩種:一是按中國學制設立的本土老牌幼稚園;另一種是由國際教育集團創辦的,按國外學制設立的國際幼稚園。”居住在九龍地區的陳太太介紹說。
在陳太太看來,如果能將子女成功送入傳統知名幼稚園,不但能夠確保之後順利升入優質小學,還能提早接受系統的知識學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對於那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家庭,將孩子送入國際幼稚園,更能接受全英語環境教育,直升該教育集團旗下的小學中學,就連之後計劃出國讀書時,也可以直接轉接學級。”
如陳太太一樣,很多家長自行爲各幼稚園進行評分、排名。他們的評估結果是,九龍塘地區和港島地區的幼稚園最爲熱門,也是很多父母競相爭搶的稀缺資源。陳太太告訴記者,九龍塘和港島地區的優勢並不在於幼稚園的教育質量,而是因爲此兩地爲香港知名小學的聚集地。該地段一些聲譽好的幼稚園可爲就讀孩子提供“一條龍”的升小服務,因此受到衆多家長的追捧。
目前,雖然全港幼稚園的入園名額仍能應付大幅上升的學生人數,但部分熱門幼稚園因“名牌效應”報名人數爆棚,學額供不應求的情況正不斷加劇。那些被家長們看好的“高分優質”幼稚園,每年實際招生人數只有一百人左右,但報名人數常常達到數千人。
實際上,爲了提高孩子的“中籤率”,很多家長到處奔波報名。今年香港《明報》通過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爲孩子報名超過3家幼稚園,13%的父母爲孩子報名超過7家幼稚園。
祖籍北京、四年前才赴港工作的王女士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某熱門幼稚園派發報名表時並非採取網絡下載的方式,而是要求家長上門領取,這惹得數百位家長提前數小時就在幼稚園門口排隊等候。
爲了讓孩子進入熱門幼稚園,很多父母還不惜花費重金爲子女報各種學習班、興趣班以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林瑞祈說,有意把孩子送進私立知名幼稚園的家長,大多屬中產家庭,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學券雖好受益難
“我兒子就讀的幼稚園半日班每月費用是1800港元,扣除政府資助的學券,每月自己只需要出200多港元。”家住元朗的王女士對此表示滿意。
和王女士一樣,不少香港家長在接受採訪時都提到了香港的學券制度。“學券”概念於2006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2007年9月起,香港實行幼稚園學券制即特區政府從財政收入中撥出款項資助學前教育。
按規定,6歲以下在香港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就讀的兒童,不論任何國籍,只要符合申請資格,便可領取學券並獲得學費資助。而家長所需支付的學費,爲幼稚園獲准收取的學費與學券學費資助額之差。
學券制度一經推出便得到了衆多家長的熱烈響應,但很多具有一定財力基礎的中產階層家長卻表示自己並沒有因此受益。
這是因爲,在實際操作中,學券項目只適用於非牟利性幼稚園,它們必須提供本土課程,且學費必須低於一定標準。
一位姓曹的家長表示,本想爲自己的孩子選擇師資環境好些的幼稚園,“可是如今,很多優質幼稚園的學費被提高到每年5.04萬港元以上,這就不能再使用學券了”。
曾經在香港一家報社任教育版記者的Ranee女士說:“上學年全港有751所幼稚園參加學券計劃,但退出計劃的學校正在不斷增加,其中包括啓思幼稚園九龍塘正校、九龍禮賢學校暨幼稚園、聖保祿幼稚園、聖公會幼稚園等名園。香港九龍塘地區的幼稚園去年還有五成學校接受學券,今年就只有兩成接受學券了。”
她向《環球》雜誌記者解釋說,香港各幼稚園都可以自願選擇是否加入政府的學券計劃。一些廣受推崇的幼稚園退出學券項目,是不想受到學費標準的限制,它們想提高入園費,吸收家庭背景和條件較好的生源。
在香港中金投行工作的王先生認爲,“花多少錢,就享受多少錢的服務……香港很多熱門幼稚園都不接收學券,但報名時依然人潮洶涌。不參與學券計劃的幼稚園能有更多盈利,這樣纔有實力去聘請優秀的老師和購買更先進的設施。”
名校債券如同“敲門磚”
在王先生看來,在經濟實力允許的前提下,多交些學費讓孩子就讀更好的幼稚園,實際上是爲孩子的未來提早投資。與他相比,那些希望孩子就讀國際幼稚園的家長們出手更加豪爽。他們不但不使用學券,還花重金購買債券,以此作爲孩子入讀名園的“敲門磚”。
香港的國際幼稚園學費堪稱天價。耀中幼稚園(森麻實道)和耀中國際學校幼稚園部每年的學費近14萬港元,是全港最貴的幼稚園;漢基國際學校、奇力學校等其他國際幼稚園每年的收費也都超過了10萬港元。想要進入國際幼稚園,不僅要繳納高額學費,還必須購買學校所屬集團的債券。以英國名校哈羅公學爲例,入園小朋友的家長必須一次性購買300萬~600萬港元的債券作爲優先錄取條件。
即便如此,“現在好多名校的債券都像高爾夫會籍一樣沒得賣了。”在華興資本香港分部工作的溫天立在微博上如是說。
那麼這些債券都到哪裡去了?
路透社駐香港的專欄作家顧蔚曾指出,國際幼稚園的招生名額已經完全被少數極富階層壟斷了。如果買不到價值幾百萬港元的無息債券,普通人家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被錄取。
七成幼兒參加“興趣班”
香港教育學院2012年3月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多達六成受訪家長在子女7個月至1歲半時便已開始策劃報讀幼稚園事宜,有5%的家長甚至在懷孕期間就着手收集幼稚園資料。他們認爲,自己今日之努力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能夠就讀何種檔次的幼稚園。其中,花費時間和精力收集材料、準備報名只能算作最初的一步。
王太太的兒子剛半歲,她每月要花費兩千多港元安排兒子參加學前“興趣班”。採訪中,她連連表示,如果孩子不上“興趣班”,被知名幼稚園錄取的機率微乎其微。
香港教育學院的報告顯示,全港有超七成幼兒都報名參加了所謂“興趣班”。調查中,《環球》雜誌記者發現,香港針對幼兒的“興趣班”培訓課程種類非常豐富:體育課程有游泳、跆拳道、體操、擊劍、彈網、羽毛球、乒乓球、溜冰、幼兒瑜伽、幼兒健身、圍棋等;藝術課程有畫畫、手工、各類琴、各國舞蹈等;語言類課程有英語、西班牙語、法語、日語、德語等各類口語培訓。一位港媽打趣道:“男人們給孩子選興趣班馬上就能體會古代皇帝選妃時的痛苦。”
王太太說,周圍的朋友有的讓1歲的孩子學西班牙語,有的孩子才3歲就開始學數學和鋼琴,還有人給孩子同時報了十幾個興趣班。她還抱怨,“一些知名本土幼稚園和國際幼稚園專門設立了全英語面試,如果家庭不建設全英語的語言環境並讓孩子上英文班,根本競爭不來啊!”
幼兒面試車輪戰
7月,香港“幼兒及幼稚園博覽”上,主辦方特別舉辦了一場講座——“幼稚園模擬面試教室”。據香港媒體報道,該講座成爲博覽會衆多活動中的熱門之一,500個入場名額在一小時內即被搶光。
其中一名“幸運兒”是陳太太,她成功地爲其只有15個月大的兒子報上了模擬面試班。陳太太說,香港家長普遍會讓子女在幼兒階段開始鍛鍊面試技巧,因爲很多熱門幼稚園需要入園面試。
家長們爲孩子可謂拼盡了全力,可讓他們糾結的是,孩子在面試中的表現是家長難以控制的。
面對即將到來的幼稚園面試,一位媽媽寫道:“即將展開幼稚園面試車輪戰!連日來在網上搜索麪試天書,練習說名字、分辨玩具顏色形狀、排列大小等熱門題目……如果不出意外,21個月大的孩子應該一道題都答不出。爲娘能做的,也只有幫你買件新衣服打扮打扮而已了。”
擠進名校學前班,光有錢還不夠
除了花錢給孩子報“興趣班”,不少父母還在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入知名幼稚園的學前教育班。
香港維多利亞幼稚園擁有45年曆史,2001年起開設了學前教育班——遊戲班。雖然進入遊戲班並不能保證孩子可以直接就讀該幼稚園,但維多利亞教育機構總校長孔美琪承認:“幼稚園招生時,有沒有上過我們的遊戲班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因此,該校遊戲班每年都有數百人輪候,最多時曾有近三千名家長報名。
馬女士的女兒已經進入了維多利亞幼稚園遊戲班,根據經驗,這位母親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擠進名校的學前教育班,光是家裡有錢可不行。”
陸太太說得更爲直接,給孩子報某些幼稚園的學前教育班時,需要填寫家長的職業信息或對父母進行面試。“這明顯是勢利眼,怎麼能夠通過考察家長來決定孩子是否入學呢?”她對此頗爲不滿。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聽到的是,那些要求填寫父母職業信息和對父母進行面試的幼稚園紛紛否認其按照“拼爹”的標準錄取學生。
一些幼稚園的負責人表示,只要求填寫父母的基本職業信息,並未探聽家庭的經濟情況,同時,面試父母也是爲了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況。
左邊一隊身着黃色制服的小蘿莉,右邊一隊揹着紅色書包的小正太,後面還有一隊小朋友一排排站好,每個人都用小手抓着前面同學的書包帶……這樣可愛的場面是家住深圳、在香港上班的陳先生每天都能看到的。
看着那些懵懂的童顏,聽着那些稚嫩的童聲,陳先生一點都不覺得溫馨。在他看來,這畫面發生的時間不對,地點更不對!
“這場面出現在早上7點的深圳口岸……一想到這些只有三四歲的孩子每天要花費三四個小時坐車過關長途跋涉才能上幼兒園,內心不禁涌上一陣悲哀。”陳先生如是說。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今年9月起,每天往返深港兩地的跨境幼童人數已超過1.7萬。
4歲的男孩洋洋就是這日益壯大的特殊羣體中的一員。他每天早晨不到6點就要起牀,然後匆匆奔赴深圳羅湖口岸通關。
洋洋在香港屯門地區的一所非牟利性幼兒園就讀。雖然班裡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孩子來自深圳,但老師授課時使用的是粵英雙語。洋洋的媽媽林女士說,從幼兒園起就讓兒子熟悉粵語,正好可以爲他以後跨境就讀香港小學打好基礎。
在選擇幼兒園時,林女士的選項並不多。“考慮到每天孩子需要過關上學,我們報名的三家幼兒園都位於屯門地區。”
屯門、上水和粉嶺是香港北區距離深圳口岸比較近的三個地區。據瞭解,在這些地區,幼兒園裡幾乎近半數的學生來自內地。
但對於內地家長熱捧的北區幼兒園,有些香港父母有自己的立場。家住九龍塘地區的陳太太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很多家長感覺跨境生太多會影響幼稚園的聲譽。”也有一些香港北區的家長抱怨,本地區幼兒園學位緊張,只能送孩子去沙田、港島等更遠一點的地區入學。
林女士向記者透露,如今香港北區很多幼兒園都對跨境生的數量進行着隱性控制。“在幼兒園的報名表上,需要提供孩子的居住地。同時,幼兒園面試的時候也會刻意安排粵語水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