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迎戰新食代
【文/吳冠徹】
孔子以信爲做人之本、成事之基,所謂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誠待人將爲人或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特別是,社會互動以信用關係作爲基礎,信用的帳面清白與否,影響人們與之往來的意願,成爲評估價值的主要參考之一。在刻板印象以及羣衆意識快速聚集的時代,過去評等的好壞,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將更長遠。
尤其是,民以食爲天,爲民生所需要物排行第一,重要度最高。然而,近年來臺灣食品安全危機一波接一波,說是「病從口入」已不爲過,從二○一一年起的塑化劑、假油事件,到今年以來的黑心鴨血,甚至是手搖茶飲殘留農藥等,當下對於產業的破壞力,從企業商譽、消費者信心,皆被一一擊潰,業者與民衆人人自危。
其實臺灣的食品安全出紕漏並非始自近幾年,早從八○~九○年代開始就時有所聞,只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讓消費者選擇成爲容易遺忘的一羣,抱持着明天的太陽依舊會升起的態度,給了食品業者得過且過的心態。不過拜人均所得隨着時間成長,以及網路科技、媒體發展益趨發達所賜,近年的食安風暴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產生的效應餘波盪漾,一發不可收拾。
首先,人均所得的高低,影響的是可支配所得的多寡,間接使民衆對於食品消費的選擇產生改變,從過去吃得飽演進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的重視態度持續加重。此外,媒體渲染力日益增強,加上網路滲透率大大提升,訊息傳遞更爲快速,羣衆意識的聚集同樣更爲容易,都是讓食安的揭露、討論成爲網軍火熱的議題之一。
因此,臺灣市場在歷經密集的食安危機之後,要說對產業起了甚麼樣的變化?或許可以先觀察歷年食品製造業產值,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市場成長幅度並不高之下,年產值大約維持在六千餘億元。能夠分食的大餅有限,當有業者受到食安危機衝擊,遭到市場排擠效應影響經營式微,則是給予堅持維持品質的食品廠,得到訂單轉移,擴大市佔率的機會,讓營運增添新動能,市場版圖產生變動。
另外,人總是不斷在錯誤當中學習成長,法令的規範制定修正也不例外,尤其是全球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加上民衆對於飲食健康越來越講究,在民意比人強,除了WHO將食品安全設爲今年世界衛生日主題之外,各國也紛紛更新、改革食品安全法規,當中,人口爲臺灣六○倍的中國,受到食安問題的困擾不亞於臺灣。
包括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溝油、假羊肉等等,讓中國政府開始重視食品管制問題,今年更對於○九年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大修法,被喻爲史上最嚴厲的新修正法規將於十月上路。過去中國食品業在擁有人口紅利,以及國內經濟顯著成長帶領下,營收成長幅度亮眼,未來市場隨着二、三線城鎮所得逐年提升依舊充滿潛力。
可以期待的是,餐飲文化隨着世代交替,對於西式飲食的接受度增加,烘焙市場需求成長動能將優於產業發展,加上新法上路有助於提升優質廠商市場能見度,對於中國佈局有成的烘焙用油廠南僑或原料商德麥而言,表現可望優於以方便麪、飲品爲主的傳統食品業。
另一方面,引領全球趨勢潮流的美國,法規的制定更有示範與帶頭效果。其中二○一一年即通過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SMA),受預算等因素干擾延宕,FDA宣佈今年將爲FSMA正式啓動年,相關法令開始逐步實施。首先將以人類與動物食品安全預防控制相關爲優先實行,由於FSMA主架構着重於預防控制,意味着一反過去由下而上的稽覈,將從上游源頭把關,增強管控效力。(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839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封面故事:得力營運成長趨勢明確☆特別企劃:食品業需要長時間建立互信機制☆焦點議題:美超級財報再處吸晴☆國際趨勢:IMF調降全球GDP預估☆新股特區:聯亞雷射磊晶寡佔地位難取代☆重要資訊:上市櫃6月營收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