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鴻海何時重返榮耀?
面對今年以來股價大跌逾三成,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表示,「經營不看股價、看未來」,11月更自行加碼買進鴻海股票,是否意味着股價底部已到?然而,面對美中貿易戰、最大客戶蘋果手機銷售趨緩以及分割出去的鴻騰精密與工業富聯股價頻頻走跌,郭董如何帶領鴻海艦隊突破重圍與轉型,恐怕是廣大股東們最期待的。
文/馮欣仁
對於多數鴻海股民來說,假設今年初在九○元附近買進鴻海股票,相信目前還苦於套牢情況居多,正等待何時才能夠解套。過去鴻海很長一段時間總市值位居臺股第二,僅次於臺積電,二○一七年六月更因外資麥格理證券出具一篇長達二二六頁的研究報告,直言鴻海將是明日世界的整合者,激勵股價在當年六月二十七日衝上最高價一二二.五元,總市值更首度突破二兆元。
然而,自此之後,鴻海股價不但未攀上二○○元,反而一路走跌;目前總市值更跌破兆元,約九七三一億元,被臺塑化超越,退居第三位。這一年來鴻海股價、市值都大縮水,外資持股比例也從高峰時期五成之多,一路大賣鴻海,當前持股比重降至四一.九%,更讓小股東對鴻海心灰意冷。
鴻海成敗關鍵在蘋果
鴻海股價之所以一路走跌最大導火線恐怕就是蘋果,由於蘋果佔鴻海營收比重約四成,因此,iPhone銷售的好壞直接攸關鴻海的營收與獲利表現。不過,成也蘋果、敗也蘋果,過去造就出鴻海帝國,但如今自去年蘋果推出iPhone X與iPhone 8,以及今年Phone XS、XS MAX與XR等三款手機,卻是叫好不叫座,新機買氣大不如前;進而拖累最大組裝代工廠鴻海營運。雖然鴻海第三季營收、獲利均優於前二季,但前三季毛利率、營業利益率以及淨利率分別爲五.八九%、二.六%、一.九一%,創下新低;顯示出代工業面臨到極大的成本壓力。相較於大客戶蘋果毛利率可高達三八%,反觀,鴻海卻僅有五、六%,在在說明鴻海難逃代工業的宿命。
爲了提振股價與拉高EPS,鴻海在今年五月更宣佈減資二成,但減資、重新掛牌後股價一度跌至六七.六元,儘管外資在十一月大賣鴻海,但郭臺銘董事長卻是反手在十一月增加持股二.七萬張,持股比重從九.三六%提升到九.五五%,從郭董加持自家股票,是否意味着鴻海股價已落底?還是對未來鴻海營運充滿信心,恐怕得待時間去證明。
不過,從鴻海第四季業績表現來看,十、十一月營收連續二個月創新今年新高,十一月營收更達六○一四.四一億元,改寫歷史次高,預估第四季業績上看一.七兆元,全年營收將突破五兆元大關,法人預估一八年EPS(以減資後股本計算)可望挑戰八元,目前股價約七一.八元,且低於每股淨值八三.○三元,或許短線投資價值浮現。
鴻海這艘航空母艦,上面乘載着包括與面板相關的夏普、羣創與GIS-KY;物聯網與網通相關事業則有臺揚、建漢與亞太電;工業四.○則有樺漢、京鼎與友威科;移動裝置與關鍵零組件則有手機代工富智康、封測訊芯KY、軟板臻鼎KY、機殼鴻準、連接器廣宇、金屬衝壓乙盛KY與Miro LED榮創等。此外,去年與今年鴻海旗下分割出去的鴻騰精密與工業富聯也分別於港股與上海A股掛牌,總共十九家公司分別在兩岸三地與日本掛牌。
期待FII走出代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六月鴻海將最爲精華的事業體分割出去給FII,引發市場高度討論。當時FII在認購期間,可說是搶翻天,超額認購高達七一一倍,中籤機率僅有○.三四%。六月八日以每股十三.七七人民幣掛牌,連續三日漲停板,最高衝上二六.三六人民幣,一舉成爲上海A股中市值最大的科技股。不過,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衝擊中國股市崩跌,以及FII本身財報數字不如預期影響,股價從高點一路腰斬,目前下探到人民幣十二元,更跌破發行價。(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01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