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專欄》以學生爲中心的全能老師亞理斯多德

孔子手比1,表示吾道一以貫之,執筆、撥琴、斜背弓;亞理斯多德手比5,強調五湖四海,自由奔流,寓全科於無科。(圖/吳統雄改創,拉斐爾原圖。)

10月5日是聯合國世界教師日,我們揭開過被冬烘布幔蓋住的東方先師孔子,今天展開很難見其全貌的西方先師亞理斯多德。西方與孔子杏壇體系相匹配的,應該就是希臘的蘇格拉底體系了,他的大弟子柏拉圖創建了學林,學孫亞理斯多德後來再創辦分院。

亞理斯多德的課程設計和孔子相反,但多元目的與結果相同。他的學校叫作「漫步學園」,每天早晨起牀後,就帶着全體學生在學園內繞圈漫步,過程中學生什麼問題都可以問,而亞理斯多德對所有問題也都能夠嘗試回答,沒有開任一科目,卻可以教授全科,是史上第一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法」,我曾經在臺美兩地實驗實施,獲得了一些實證數據與建議。

穿越物理生理人文知識光譜第一人

講到亞理斯多德,大家會想到他是哲學家、物理學家、倫理學家、邏輯學家、政治學家、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我高中讀生物史,看到他原來是生物學之父,提出「物蠹生蟲」論,從而創建了研究生命之源的生物學,覺得十分有趣。後來讀歐洲文學史,開宗明義第一章,就看到 "Poetics"作者又是亞理斯多德,他竟也是文學批評的始祖,更爲驚豔!

「Poetics」直譯是「詩論」,希臘當時的「詩」其實是「詩劇」,且以「悲劇」爲主流,所以他評論的是人生的必然與偶然,如何以藝術的形式濃縮與呈現。後來再陸陸續續讀他的各種著作,發現他真正是澈底穿越「物理–生理–人文」的知識光譜,透通研究多元知識的第一人!

他身教給我們看:學習是樂趣、不是負擔,每個人都能夠多元且主動的學習。他的上課方式是散步聊天,自己完全不出題,更沒有分科考試。然而,他的物理學(如五元素說、以太說、落體說…等等)、生物學…,許多論述都是錯的!若還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他有許多創新性的理論建構,但似乎較沒有注意到計量方法的分析。

我欽佩他,不是因爲「錯的內容」,而是「好問」的精神、與「獨立」的求證態度。

他所問的問題:自然的元素?生命的起源?人性與美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需求的問題。然而亞理斯多德提示了人生無處不是學問、示範了爲樂趣而學習。沒有他,將沒有許多學科,至少,將延緩很久以後纔出現。

他的理論建構,並不止於想當然耳,或是點狀的感受。而是基於大量有系統的觀察、實驗、資料收集與分析。包括他的「物蠹生蟲」論,也是如此,只可惜因當時的科技不夠發達,使他的觀察工具不足,看不到微小的蟲卵而發生誤判。

中華智慧最缺知識論與方法論

中國古代緊接在亞理斯多德之後的荀子,也提出過「肉腐生蟲,魚枯生蠹」的假說,卻沒有配合系統性的研究方法,反映後來東西方思想發展,在「實證理念與方法」的分途。亞理斯多德創建的「知識論」與「方法論」,是中華智慧發展中最缺乏的!

學習如果能夠求得正確的答案,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的好奇心、獨立的收集資料與判斷能力。這是亞理斯多德給我最大的啓示與教誨。多元學習、獨立好問是創新的源頭,即使在過程中因客觀條件不足,會發生力有未逮之處,只要持之以恆,未來終於會有成功的結果。

有人把亞理斯多德的教學方式譯爲「逍遙學派」,譯重「信達雅」,第一就是正確,所以我並不取。在「漫步學園」中,學生必須完全自動自發,爭取發言非常緊張,哪有「逍遙」?而老師必須作無限準備,迎接未知壓力,更哪能「逍遙」?

一般文獻記載「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法(Student-Centered Teaching)」起源於20世紀初的進步教育運動,由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或更晚的學者所倡。

其實「漫步學園」就是人類第一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而教師則扮演引導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包括以下關鍵特點:

—學習環境的共同建立:教師與學生共同創建一個支持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設計和活動安排。

—知識的主動發現:學生通過探索和發現來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內容。

—學習評量: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參與評估過程。

—培養學習責任:學生被鼓勵承擔學習責任,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精神。

我曾經在世新、臺大、與美國喬治亞理工,作過 3 個系列性實驗。1993年起,我在世新大學資管系設計了「火種團」自主教學活動,就是回答一個問題:「我畢業了以後要做什麼?爲何可以達成?」學生自由參加,在週休與暑期自主集訓,設定訓練目標與達成方法,每天由一位學生擔任「值日官」負責教學活動,我則從旁協助。

最後決定目標爲「企業訪問」,訪問百大企業的資管部門,事先針對目標對象的本業、組織、經營策略,以及企業文化進行探討,並對該企業的資管未來展望提出建議。同時經過行爲訓練,包括與企業連繫的禮節、到企業簡報的儀態、訪問時詢答的信心,以及整體表現的氣勢。特別進行體能與精神並重的團隊合作,包括:編隊、體操、跑步、唱歌、答數的相互訓練。亞理斯多德領導漫步,我的學生提升爲雄赳赳的跑步。

本項活動命名爲「火種團」就是有2 個期待,最後評估如下:

1、火種生熱:在參與集訓的志願學生方面,效果可評85分。

2、火種薪傳:由「火種團」帶動全體學生方面,效果未達30分。

每次訪問到達現場時,立即分工合作,一組人佈置設備,另一組人便開始以接力的方式,報告訪問目的與計劃,迅速確實,毫無冷場。到場企業主管出席時,都能以尊姓與職稱認真地齊聲問好,幾乎每位主管都嚇了一跳,也就會認真的聽簡報。

訪問結束時,「值日官」會致簡潔謝詞,全體都適時有力的呼應、同聲致謝,引起企業主管相當誠意的稱讚。有主管在會後主動邀請全體同學便餐。由於全體人格面、精神力的展現,提升了團體的形象與氣勢。以致一位企業的總經理,將一位擔任簡報的升大二學生,誤認爲講師的等級。還有一位「十大」的主管,在會後立刻邀請當天的「值日官」去他的公司服務。

團員中後來有7位選擇考研究所,全體上榜,其中有 2 位是國立大學榜首。經過「火種實驗」,展現了「自主訓練」所觸發的自我實現,在績效上更落實。繫上有 6班學生,第一期有15人,第二期有20人,在期望由「火種團」帶動全體學生,形成相互行爲學習的環境方面,推己及人的效果只能評爲不足及格的一半。加上當時世新大學改制未久,在零資源下,不得不叫停了,更多報告請參考《火種教學法:管理人格教育的新嘗試與小挫折》。

1999年至2009年,我在世新和臺大又做了個改良型的「虛擬整合校園」實驗,兩校選修我《優化網站設計》的學生,已有了共同學習目標,而跨校聯合自主設定學習成果與分工。

這項實驗還有以科技解決人與社會問題的目標,網路不僅可以縮減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更可以縮減「社會階層」的差距。學生的學習成就一半是自己努力的責任,另一半則是有沒有受到啓發的機會。一般教學的空間與資源是有限制的,但「啓發環境」卻是可以將虛擬的資源分享、回饋給社經地位居於劣勢的族羣。

「校際羣體專案評選」是實現「自主」的行動之一:兩校同學的企畫案以多媒體影音的方式發表,透過網路票選出「最佳企畫案」,最後由幹部領導實作。透過良性的競爭與互動,創造出一個以能力爲基礎,而不是以社會資源分配爲基礎的校園。實作的領導團隊早期都是由臺大獲選,在2004年後世新也不時獲選,證明持續的努力,究竟還是會獲得進步與肯定。進一步報告請參考《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念臺大》。

2005 我到美國喬治亞理工擔任客座,在院務會議上報告了「以學生爲中心」的經驗,引起多位老師的興趣,決定將博士班的「研討課程」改成學生自主形式,由於我們都沒有亞理斯多德的全方位能力,最後由 4 位老師聯合擔任支持者,比學生 3 人還多。

清華大學遴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劉炯朗教授擔任校長後,他在美國的教學、研究與行政經驗,尤其他本人是極少數兼通資訊與文學專長的校長,使他邀請我到清華大學向校教評會,介紹實施亞理斯多德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可能性,結果被校教評會否決了。

在過程中,認識了理念相同的清華大學桑慧敏教授、臺灣大學遊張鬆、王銘宗教授,也組成了亞理斯多德小組,然而有理念而零資源,只能發表一些多元思考的科普文章,其中相當有趣的是《林書豪與喬丹‧還有玻色》與其續篇《學術魔球 能實現嗎?》。

在多次實驗,與比較其他「人類取用行爲」的數據,我得到以下參數:

亞理斯多德式,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法:適合學生約 10~25%。孔子式,結構系統教學法:適合學生約 40% 以上。孔子講的因材施教,實具人類共同的洞察力,教學方法必須參酌自然天性的分佈,與個人後天的領悟選擇,沒有一定的好壞。

可惜「以學生爲中心」這個名詞在臺灣傳播後,實務上有高比例誤認就是「以學生爲客人,以教師爲生意人」,更糟的是「以學生爲主人,以教師爲傭人」。變成不能給學生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更不能有學習壓力,相關的「遊戲學習」也變成只有「遊戲」沒有「學習」。

結果造成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強調講笑話、談愛情、介紹如何賺錢,甚至只在課上看電影,迴避在知識探險中,必須具備的硬知識工具能力。這種對「以學生爲中心」的誤解因素,也可以解釋爲何「多元入學」一團糟?未來可另題再議。

孔子一以貫之 亞理斯多德五湖四海奔流

我改創的「孔子與亞理斯多德」圖:孔子手指比1,表示「吾道一以貫之」,強調結構性、金字塔型向上逐漸發展的教學理念;亞理斯多德手指比5,表示如「五光十色 」式廣泛豐富、「五湖四海」般自由奔流的教學方法。

我一生有幸遇到過許多好老師,多半都是帶我認識某一專門領域,而有七位老師,教我的是整合性的思想方法,他們是:孔子、亞理斯多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闢二聲 Pearson(統計第二計量思想發明者)、蕭何(與其後輩,發現如何將人類「私利緊密結合」而發酵成爲公利的亞當.斯密)。

(作者爲世新、臺大、美國喬治亞退休老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