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共識 促成兩岸融冰與花開
(圖/取自新華視點)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後首次考察便選擇福建,並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習主席的表態不啻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遞出一束橄欖枝,且和民進黨政府長期的主張有一定程度的呼應。可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是雙方政府的核心利益,恢復並持續兩岸經貿互通與人員交流,則是雙方的務實共識。
3月22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甫上任就主動提出,評估「分階段」恢復兩岸人員及運輸往來。邱主委甚至拋出「建設性模糊」說以試圖化解陸方在意的共識僵局,皆是希望讓兩岸恢復常態交流,並寄望透過交流讓雙方社會情感能有相向而行的條件。
筆者認爲這不是邱主委的神來一筆。要知道2016年以後兩岸政治關係氛圍詭譎多變,通常對立性的言論比較容易引起兩岸各自的激進輿論支持,溫和務實的論述卻往往顯得政治不正確。如果最高領導人的意識是朝向對立發展,那麼動見觀瞻的政務官或者具官方性質的機構首長自然不會貿然違逆層峰意志,說出不合時宜的話語。
中國大陸亦然,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就職演說當日,陸方重量級官方智囊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所長周志懷就率先受訪表示,「陸方善意解讀蔡總統就職演說」,並認爲蔡總統爲兩岸破冰「創造一個條件」。令人遺憾且惋惜的是,陸方善意的氛圍在一天內出現了180度轉向,但事後從各種管道印證,周所長的表述是與層峰通過氣的,雙方當下都希望遞出並且接下橄欖枝。
我們可理解,兩岸各自社會和權力結構中都有不同的意見,受限於各有政治包袱不易迴旋,因此往往突出雙方的歧異而錯過善意。正因爲了解在當前兩岸政治氛圍下,善意表述得來不易,我們更必須珍惜並且不要讓對立的行動抵銷了融冰的契機。
從時間序的角度切入,3月22日邱主委政策表態後,習近平主席3月25日在福建做出政策宣示,加上3月31日國臺辦例行記者會強調,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提出對臺重大政策主張,「爲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推進祖國統一指明瞭方向」。可見兩岸官方都有呼籲各自社會降低對立情緒,共同維繫「和平穩定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的用心。
我們也注意到2020年以來中國大陸退役將領或智庫專家的武統聲量已經降低, 即便有相關論點也少見媒體討論。習近平主席的福建行避開考察軍事設施,相信也是習主席呼籲內部社會突出善意、自我剋制的用心。
筆者相信當前兩岸領導人的桌面上擺着各項政策議題中,第一優先是各自社會內部疫後復甦的內政、經濟問題;再者是美中大國戰略競爭格局恐怕要持續一個世代、甚至數個世代下的因應;而兩岸政治統一或獨立問題,不會是任何務實且智慧的領導人的優先政策。
統一或獨立可以是領導人的價值目標,但既然當下國際環境、兩岸情勢和社會內部條件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務實才是兩岸領導人最理性的選擇。筆者多年來呼籲把握善意的機會之窗,而當下的契機就是兩岸有維繫臺海情勢和平穩定並恢復經貿和人員交流的務實共識。
那麼所謂的務實共識就是要突出善意,創造並且強化和平發展、化解歧異的條件。陸客、陸生、鳳梨禁令等政策措施或許是爲了迴應對中國大陸社會內部的部分利益,但對整體兩岸社會相向而行毫無助益。
筆者認爲,只要符合國際標準與國內法規,併兼顧人民福祉的條件,北京解除陸生來臺求學禁令、鳳梨銷陸檢疫、兩岸疫苗相互承認、小三通解禁、疫後逐步恢復兩岸航點等議題,都可透過海基、海協大兩會,或是《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空運協議》等小兩會進行務實協商,並展望兩岸的務實對話能促成融冰與花開。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