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東森  ETtoday新聞雲策略行政中心協理李貞怡

2004年,當時就讀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的我,在指導教授李秀珠的推薦下榮獲東森傳播菁英獎」。當年很幸運地從趙怡總裁、政大徐佳士老師手中接獲這份殊榮,也從此開啓和東森集團緣分。在碩士班畢業之後,我順利進入東森集團歷練

雖然學的是傳播,但在進入東森之後,卻是從公共事務委員會、國際事務部、有線電視協進會大陸事業部一路學習歷練下來,直到2012年進入「ETtoday新聞雲」,才真正開啓了我對「媒體」的認識。這也正是王總裁常說的「東森大學」,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會議,傳授員工他的企業經營理念。不單單是理念,他教導大家的更是「執事以敬」的工作態度,拼搏和奮戰不懈的精神。這些年來,在人生風雨道路上,讓我受用無窮。

進入東森大學 才真正開啓我對「媒體」的認識

早年,學界批評東森垂直和水平整合,猶如媒體巨獸。近年來,新媒體崛起,市場百家爭鳴,民衆的閱聽選擇更加多元,壟斷的批評聲浪暫歇;繼之而起的是,財務健全的媒體儼然纔是多元意見市場的保障,也才能在充滿挑戰產業環境中,佔得一席之地。也因此,「ETtoday 新聞雲」作爲新媒體的後起之秀,挑戰更是無比艱鉅。在這個注意力缺乏的年代裡,新聞雲必須在「創新」中,區隔競爭對手,創造差異化優勢。從社羣操作、直播影音舞臺劇、大型選秀,近年來更積極拓展娛樂、電競、寵物等領域,這不是外部一般員工可以學習和觸及到的。我有幸躬逢其盛,算是大大開拓了視野

網路世代中,閱聽人比起過往有着更高的主動性,媒體的操作也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傳佈、宣導。新媒體上的「可供性」( affordance),改變了也顛覆了我們的媒體經驗,他的特色在於「模組化」( modality)、「互動性」( interactivity)、「代理」(agency)以及「搜尋」(navigability),邀請閱聽人以個人的方式參與內容產製,使得我們在其中不僅僅是運作,更要積極地建構意義。

有幸躬逢其盛 傳承一份永遠的東森精神

當媒體與閱聽衆走向雙向交流時,媒體的「啓蒙」(enlightenment)角色教化功能,也逐漸淡出;反之,隨着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娛樂」(amusement)的功能正不斷地提升放大。尤其在「費者導向」(customer-oriented)的前提下,媒體的服務和內容必須要更貼近閱聽大衆的需求;也因此,未來新聞雲的發展策略勢必是要往雙向、互動、優化消費者體驗和娛樂的方向走。畢竟,得粉絲者、得消 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隨着新科技的發展、數位匯流的趨勢,產業的競爭早已從業內,延伸至跨媒體、甚至跨產業、跨國的競爭,媒體的生存也更加地不易。在這個浪潮中,傳統所學似乎已經無法應付方興未艾的各種挑戰;很感謝東森的長官提供給我再進修的機會,在即將拿到博士學位的此刻,內心是激動而感恩的。作爲東森的 一份子,我必將持續堅守並傳承這份永遠的東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