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或許爆發」…老兵70萬字日記帶你回到1938年

▲1941年1月,李子斌(左二)與同爲軍人的三個哥哥長沙合影。(圖/翻攝自複寫記憶網站

記者黃聖庭新北報導

「1949年國軍撤退來臺」一個歷史名詞,卻是數萬人被迫離鄉的悲歌。「老先生的十八本日記主人翁李子斌,從1938年入伍開始撰寫日記一直到1971年,這些日記後來由他的家屬保管,因緣際會下再由淡大資傳系助理教授楊智明接手整理,開設課程學生將70萬字的日記謄打成電子檔,展開跨越80年的歷史對話

▲第一本日記,李子斌入伍時慷慨激昂。(圖/記者黃聖庭攝,下同)

李子斌爲廣東韶關人,生於1920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不顧哥哥們的反對,決定投筆從戎,18歲進入黃埔軍校,開啓每天寫日記的軍旅生涯。前後總共跨越33年,大致劃分成幾段歷程,分別是對日抗戰(1938-1945)、國共戰爭(1945-1950)、異地流浪(1950-1954,曾到香港金門),最後則是在臺灣落地生根(1954-1971)。

▲拿到的槍枝編號是31771。

李子斌對從軍相當熱情,早期日記詳述了軍旅生涯,1938年7月10寫道,每人分配一支七九步槍、一把刺刀、一頂鋼盔與一條子彈帶,「當我接到槍在手時,心中生出幾個感應: A.開始了殺人的生活,人真是殘暴的動物啊!…… B.槍到手了,今後有所侍恃了!」從日記中看到當時正處在歷史巨輪的轉動,1938年10月2日寫道,「我獨自走到民教館閱報,很久未來看過報了,時勢的轉變如何一點也不知,今天把板一翻,才知道世界時尚有一個大轉變:世界大戰或許於數日內爆發。」

▲李子斌與母親及元配宋愛羣於1946年合影。(圖/翻攝自複寫記憶網站)

李子斌經歷對日抗戰,不到30歲就官拜中校參謀,但在1949年國共內戰,轉往香港謀生,這段期間曾到工地礦場做工,也因爲要謀生而走私物品入獄,甚至一度窮到連「日記本」都買不起。他在1952年來到金門返回軍營,但因爲當初離開大陸時已經燒掉所有的軍職證件,必須重新入伍,經過了好幾十年才重新核階成爲少校,而這些正是許多當時撤退來臺軍人的縮影

▲李子斌1960年代在臺落地生根與家人合影。(圖/翻攝自複寫記憶網站)

這本日記總共有18本,前8本由李子斌在大陸的元配宋愛羣保管,他們在1946年結婚,婚後育有二子一女,但自從國軍撤退來臺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面。隔了37年,直到兩岸開放探親後,兩人才再度重逢,這8本日記在隨後也被帶到臺灣,交給李子斌在臺灣的女兒李建寧

▲學生將文字謄打建檔,不確定的字只能以□代替。

宋愛羣在李子斌辭世後,一直希望能有機會整理這些日記,但由於日記太過龐大而擱置。之後在因緣際會之下,淡大資傳系專任助理教授楊智明間接瞭解到這段曲折的故事,於是開設繫上「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能夠參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生故事」。

▲較後期的日記,字跡較難辨認,幾乎由專家以紅字先辨別。

這個課程團隊以淡大資傳系的學生爲主,從2015年11月開始整理工作,先是將所有內文掃描成圖片,再分配各組謄打建檔,大約1周處理5000字,用了一年的時間整理出70萬字的文字檔。楊智明表示,前8本的日記字體較好辨認,學生幾乎都夠自己完成謄打,但到了後期的日記本,「許多字跡都難以辨認」,因此還請淡水殼牌故事館館長謝德錫協助,才完成這個艱難的工作。

▲展覽現場。

指導教授楊智明(右一)與策展團隊合影。

完成後的檔案現在已經全部交還給李文斌的家人保管,相關成果也於3月1-3日在淡江大學黑天鵝廳展出,從前期的謄打到後來的網站架設文案設計、攝影等全部由學生們一手包辦,共有將近50人蔘與。

▼策展團隊的心得訪談。(影片取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