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趙政岷》股價飆漲 你賺到了嗎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13日公告去年進場退場情形,最引人矚目的重頭戲就是國安基金買進了哪些股票,其中臺積電就貢獻一半獲利。(圖/中時資料照)

臺積電去年3月至今股價漲了1倍;年底各銀行金控公司年終獎金賺飽飽;健保費調漲現行藥價合理嗎?臺灣房地產又在飆,到底誰賺了錢?歲末年終回顧一年,正是時候重新思考萬物的真正價值何在?誰纔是得利者?這又公平嗎?

倫敦大學創新經濟學與公共價值教授瑪里亞娜‧馬祖卡博士寫了《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一書,指出是誰在創造財富?我們如何決定財富創造者的價值?當今經濟與金融危機是否正埋藏於衆目睽睽之下?

美國第一個製造業工會創辦人大比爾‧海伍德,在1929年時就說,「那些野蠻的黃金大亨─找到金礦的不是他們、挖掘金礦的不是他們、加工金礦的也不是他們,但不知道是出於那種莫名其妙的鍊金術,所有的黃金都屬於他們。」

製造商品的人該是獲得最大利益的人嗎?獲得最多利益者就是貢獻最多心力的人嗎?現代資本主義中,「價值萃取」往往比「價值創造」獲取更高的報酬。而獲得最多財富的人,通常不具生產力;具備生產力者通常都支領低薪。這種現象矽谷的Apple、Google等,到金融業,再到大型藥廠都是如此。人們一旦失去辨別價值創造與價值萃取的能力,等於開了方便之門給特定人士,肆無忌憚地以價值創造者之名,然後行價值萃取之實,加劇了社會衝突,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從1975到2017年間,美國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從5.49兆美元成長到將近3倍的17.29兆美元。在此期間,生產力成長了大約60%。但從1979年以來,絕大多數美國勞工的實質時薪基本上停滯不前,甚至不進反退。換句話說有將近40年的時間,一小撮菁英擷取了幾乎經濟成長的所有果實。臺灣有比較好嗎?股價漲成這樣多數你我有獲利嗎?

蘋果電腦臉不紅氣不喘地宣稱它們對社會的貢獻不該透過繳稅來實踐,而是透過衆人對他們精巧產品的肯定與消費。問題是,蘋果的產品在令人歎爲觀止之餘,其背後的智慧科技從何而來?網路衛星定位系統、觸控熒幕、SIRI,還有谷歌所使用的演算法,這一切的一切都始於公家機關資金投入。這麼一來,難道納稅人不該合情合理地多獲得一些回饋嗎?

王爾德曾說,有一種人知道每一樣東西的價格,但卻答不出任何一樣東西的價值,這種人就代表所謂的自私自利。若我們不能定義價值的意義,那我們就無法保證自己能生產出價值,也無法公平地分配價值,更無法維繫經濟成長的穩定。對於價值兩字的理解,關乎到所有我們對於經濟「該如何發展」跟「如何轉型」的關鍵對話。只有釐清價值的定義,經濟學才能從一個相信人性本惡科學,蛻變成帶給人希望的科學。

作者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