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魏國彥》城市的終極災難

龐貝古城近郊處新發現2具遺骸,從緊縮的手腳研判2人應是受到「熱衝擊」而死亡(圖/美聯社)

城市毀滅性大敵很多,一般人平時不敢想,不願想,想多了就成了杞人憂天。能先預測與準備是現代人的奢侈,也是政治家的天職,因爲現代科技進步,也知曉中外歷史教訓。

西元63年,義大利中南部龐貝城已經發展一個美麗的城市,有兩萬人口維蘇威山在城的西北面,山坡上鮮花遍野,綠意盎然,山頂時時噴出一些白煙,但沒有人能預知那是大禍將臨的預兆。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火山灰連續飄落八天八夜,把龐貝城埋沒。多年以後,人類挖開灰燼,罹難的人早已消熔無蹤,只留下空洞。近代考古學者將石膏灌入空洞,鑄成模型,重建了當年毀滅一瞬間的死亡姿勢,有母親抱着嬰兒,有男女相擁。

不是所有的毀滅都留下這樣鮮明的鏤刻,萬千生命卻只化成史書上的冰冷數字。

1666年9月2日,倫敦大火,燒了整整9天,中世紀城牆內的房屋付之一炬,焚燬13000多棟房屋,87間教堂,20萬人流離失所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遭大地震襲擊,震央在大西洋底,三波海嘯連續衝擊,震後大火,吞噬全城,奪走了9萬人性命,佔全城人口1/3。

1871年10月8日芝加哥城的一場小火風勢助長下蔓延成毀城巨災,連燒3天,最後在10月10日清晨的一場小雨中得到控制,共奪走300多條人命,十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2月情人節英美聯軍在德國德支敦拋下65萬枚炸彈,夷平了這座號稱北方巴洛克的美麗城市,13萬5千人死亡;8月初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拋下原子彈,12萬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早晨,芮氏規模7.8的地震襲擊中國大陸工業城市唐山,3/4的工業建築物和幾乎全數住宅毀於一旦,死亡人數在25萬到50萬之間。

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颶風登陸美國紐奧良部份堤防坍塌,海水倒灌,全城80%淹水,部份地區水深超過6公尺,超過1000人死亡,數十萬人撤離。

臺北作爲首都,是個磐石穩固、不壞之身的城市嗎?應該不是!

康熙36年(西元1698年),福建官吏鬱永河來臺找硫磺,由淡水河乘船進入甘達門(關渡),「水忽廣,漶爲大湖,渺無涯涘!」。這個「康熙臺北湖」可能是稍早1694年的一場地震,造成臺北盆地因而沿山仔腳斷層陷落而成,100多年後才淤積填平。而臺北北邊的大屯山的火山氣體有地涵物質混入,地底經常顫抖,地質學家判定大屯火山有重新活化的跡象。

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敵軍轟炸,核子攻擊,無論是出人意料的「黑天鵝」,或危機顯露的「灰犀牛」,都可能帶來一個城市的浩劫淪亡,寄望國家領導人與市長從長計議,對外不要惹戰禍上身,對內做好韌性城市準備,自求多福。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