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開講|馮驥才:用“兩支筆”寫《藝術家們》
核心閱讀:
我用了“畫筆”和“鋼筆”來寫《藝術家們》,希望將畫家獨特的審美眼光、生活性情、創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現出來,讓讀者瞭解這些創造美的藝術家們是怎樣生活的,也嘗試用藝術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學科建立後,我們就可以大量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從而擁有一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幹隊伍。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
――馮驥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滿載挑戰和收穫的2020年即將走到尾聲。在歲末年終之際,人民網文娛部推出“文藝星開講”年終特別策劃――“收穫2020”,邀請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名人,聆聽他們這一年的感悟與心聲,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時光,感受文化賦予人的精神力量。
第三期邀請的嘉賓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2020年,馮驥才依舊忙碌,他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結合,籌備建立相關學科;同時,他也深知被美照亮的幸福,深知文藝的精神價值。在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裡,他將作家與畫家兩重身份融入其中――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馮驥才這“四駕馬車”在今年仍風雨無阻、馳騁不息。
人民網文娛:2020年,您推出了《藝術家們》等多部新作。爲什麼今年您給文學的時間更多了?今後會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馮驥才:相比往年,今年我給文學的時間的確多了一些。過去的20多年,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文化遺產保護上,這是我的選擇,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今年我78歲了,爬山爬不動了,臺階超過30釐米也上不去了,不能像過去那樣大江南北跋山涉水去保護文化遺產。當我回到書房的時候,不是我找文學,而是文學找我了。
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是我的“四駕馬車”,對我來說都很重要。這兩年我寫了幾本小說、散文,未來還會繼續寫。但是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兩方面,仍有許多非做不可的事。比如說我現在正爲傳統村落製作一個“保護清單”,在大學裡建立文化遺產學的學科等等。只要我還有精力,就不會放棄任何一件必須做的事。
人民網文娛:您在《藝術家們》的序言中寫道,“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羣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在創作過程中如何融合作家和畫家這兩重身份?
馮驥才:對我而言,這兩個身份並不衝突,在創作過程中,它們是自然相融在一起的。我最初的身份就是畫家,也一直沒有放棄畫畫。我對畫家的所思所想,對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不同命運及價值追求都非常熟悉。
畫家的思維是一種純形象思維。畫家對生活有獨特的關注角度,對美的事物極其敏感,有極強的創造美的慾望。所以我用了“畫筆”和“鋼筆”來寫《藝術家們》,希望將畫家獨特的審美眼光、生活性情、創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現出來,讓讀者瞭解這些創造美的藝術家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使自己的內心對美更加敏感,也嘗試用藝術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人民網文娛:2020年可以說是文化遺產與新媒體、新技術親密接觸的一年。對於這些新技術您有怎樣的看法?
馮驥才:這個時代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曾幫助我們做了許多有價值的事情,比如說2010年中國民協與漢王合作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一期工程我們錄入了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4905本,包括神話、傳說、史詩、歌謠、諺語、歇後語等等,字數超過8億,幾乎囊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口頭文學收集的原始資料。但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只依靠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文化遺產發自心底的關注和熱愛。
人民網文娛:今年9月22日,您參加了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回想起這次會議,您有怎樣的感受?對於“十四五”時期文藝事業的發展又有怎樣的期待?
馮驥才:參加這次會議時,我做了一個報告,主題就是建立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這也是我近期的主要工作。在“十四五”時期,如果我們能建立起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就能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保護文化遺產需要遵循科學的標準與規範,就要有專業人才,要建立相關學科。學科建立後,我們就可以大量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從而擁有一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幹隊伍。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