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剪紙:百花齊放翻新樣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中國的剪紙分南北兩派,北派以山西陝西剪紙爲代表,南京剪紙則是南派的主要代表。據清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記載,早在三百多年前,評事街、笪橋一帶就流行剪紙這一民間藝術。20世紀50年代初期,南京剪紙就通過中國國際書店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以“神剪張”張吉根爲代表的剪紙藝術家常受邀去外國訪問交流。藝人們不用畫稿的單手剪,深受當地羣衆喜愛。改革開放後,南京剪紙藝人先後十幾人近百次出國表演、教學、參加各種展覽等,這在全國衆多剪紙產地中也是不多見的。
2009年,南京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1952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主要以張吉根與吳山爲主,武志方、喻繼高、芮金富、錢仲章等參與的,以郭沫若“百花齊放”詩集爲主題創作的南京剪紙《百花齊放圖集》,郭沫若爲此書題寫書名並賦詩:“舊說東風似金剪,今看金剪運東風。百花齊放翻新樣,萬紫千紅慶大同。”
南京剪紙線條流暢,剪口圓潤、飽滿。“笨拙拙、肉墩墩、圓嘟嘟、胖乎乎”的小動物造型,深得羣衆喜愛。20世紀50年代,我國文化工作者何燕明、吳山、張道一等在整理南京剪紙藝術民俗時,將南京剪紙的特點歸結爲“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花中有花”的裝飾造型,“題中有題”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細”的表現手法,“拙中見靈”的藝術風格,讓南京剪紙受到廣泛好評,成爲中國衆多剪紙產地中的獨特流派。根據用途和樣式的特點,南京剪紙可以分爲繡花、喜花、斗香花、紅錢等主要樣式。
南京傳統民間剪紙中,用作刺繡底樣的繡花剪紙較多。過去南京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江湖賣藝,就以繡花剪紙爲主要的謀生手段。繡花的品種很多,多爲服飾的某一局部,主要有鞋花、鞋墊花、枕頭花、領花、袖花、手帕花、荷包花等。繡花的圖案剪製得比較疏朗勻稱,富有江南詩意。在剪技上也比較純熟,剪制時不用畫稿,剪刀運用時手腕靈活而有程序地彎來彎去,所剪圖案造型簡練生動,形成典型的“一筆畫”程式化的傳統剪製法,對南京剪紙後來的發展影響頗大。所剪作品線條光潔、屈曲自然、乾淨利落,很少有斧鑿刀砍之感。
喜花作爲南京傳統民間剪紙,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它是在繡花等刺繡底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曾流行於長江南北各地,凡民間婚嫁喜慶、逢年過節,都要剪上成套的“喜花”,用於室內佈置和器物點綴,如貼在房門上、窗子上、室內牆壁上,點綴在茶具上、皁盒上、面盆裡,以及貼在梳妝鏡上、衣櫃上。喜花的創作多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美好事物,題材以花鳥魚果爲主,並賦予吉慶的寓意。比如以“筆”“錠”“如意”來表示“必定如意”,以“蓮花”“鯉魚”來表示“年年有餘”,以“佛手”“壽桃”來表示“福壽雙全”等。喜花剪紙尤其擅長“花中套花”的格式,即在特定的花紋外廓內,圍繞主題,根據內容需要,組織相關聯的圖案,和諧地構成完整的圖案,顯得喜氣洋洋,內涵豐富。
斗香花是拼制彩色剪紙,在傳統剪紙中是裝飾趣味極爲濃厚的一種。過去民間流行在中秋拜月或廟會、祭神靈時燒香。香呈塔形,香的頂部用四角或六角的“鬥”形拼制的彩色剪紙裝飾,故名“斗香”。除頂部外,香的上下各層,亦裝飾很多拼制彩色剪紙,通稱“斗香花”。“斗香花”在內容上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吉祥圖案,如“八仙過海”“牛郎織女”“牡丹”“老壽星”等。其色彩鮮豔強烈,一般用金、大紅、桃紅、綠、藍、橘黃、黑等七色蠟紙變化拼成,每幅刻紙花紋完全一樣,但都有七種顏色,別有一種審美情趣,這也是在其他地區剪紙所沒有的一個品種。
門箋也是南京剪紙的主要傳統樣式。我國南北方都有,叫法不一,也有叫“門箋”“掛箋”“門錢”的。門箋是民間在春節時,掛在門楣上的剪紙。南京門箋像一幅小小的鏤空錦旗,兩邊寬緣,同中間較細密的花紋形成鮮明對比,下邊是一排流蘇,將其貼在門楣上,可以隨風擺動。內容上採用吉祥的花紋和吉祥文字的組合,一張有一個成語或一個字,成套懸貼。如“四季平安”“五福臨門”等。清代康熙年間,花卉畫家鄒元鬥畫了一幅迎春的風俗畫《歲朝圖軸》,描繪了瓶花、燈綵、爆竹等,上面還垂掛着五枚並列的門箋。這是記載最早的剪紙門箋。
這四種樣式是過去南京剪紙中常見的主要形式。以實際用途看,傳統民間剪紙的應用範圍遠遠不止於此。無論是作爲欣賞,還是襯托、點綴和刺繡的底樣,它們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民間美術品。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剪紙的樣式有的消失了,有的不時興了,有的轉化成純供欣賞的美術作品。
經過武老太、張吉根、王明長、武志生、武志方、馬連喜等剪紙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南京剪紙既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又廣受各地人們的喜歡。20世紀60年代開始,南京剪紙又有殷嘉才、王子春、張方林、張林娣等一批優秀傳承人。近年來張鈞、歐堅、張瀅等一批南京剪紙新生力量也在傳承中不斷探索南京剪紙的創新性發展。
2016年,以南京剪紙作爲重點保護與傳承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爲教育部設立的首批“一校一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學校聘請了國家級南京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方林爲兼職教授,在學生中開設“剪紙的欣賞與製作”課程。如今,剪紙已經走進南京的大中小學校園,使南京剪紙這一優美的民間藝術在學校落地生根,在青年學子中開花結果。
(作者:徐夢潔,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生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