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長紅”的泉州答卷

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閩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核心區,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泉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全面深度融合,以“樹品牌、強龍頭、提能級”爲抓手,全市文旅市場熱度持續提升,頻頻“出圈”。

小漁村的花語新聲

蟳埔村地處福建泉州灣入海口,自古以打魚販魚爲業,在擁有衆多海灘港口的福建,其自然風光並不算出衆。然而,自2023年春節起,原本安靜的蟳埔村卻因爲“一朵花”熱鬧起來。當時,演員趙麗穎爲國內某雜誌拍攝了一組以蟳埔女頭飾爲靈感的時尚大片,古樸新穎的造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一時間遊客紛至沓來。

蟳埔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莊羣說,當時趙麗穎拍攝的照片非常漂亮,她身穿紅色套裝,頭戴美輪美奐的簪花圍,引來衆人追捧,只爲打扮成與她同款的造型,體驗一下戴簪花的感覺。

“2024年以來,蟳埔累計接待遊客超850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超18億元,其中國慶假期日均客流量6.16萬人次,10月3日超10萬人次。”蟳埔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黃向東說,簪花帶火了當地經濟,給村民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來源。

據泉州市豐澤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張勇介紹,近年來,蟳埔社區所在的豐澤區積極探索特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破解從“網紅”到“長紅”、從“流量”到“留量”的文旅課題。

針對旅遊市場從業者“大雜燴”的特點,舉辦蟳埔旅遊誠信經營系列培訓會,實行攝影師備案管理制度,推動成立全國首個簪花圍協會,制定鄰里守則13條,簽訂《誠信經營承諾書》200多份,打造以簪花圍爲代表的知識產權矩陣,健全完善商標、版權、專利等知識產權全方位保護管理制度。

同時,將“蟳埔民俗文化村”整體列入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編制《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整治規劃》《福建省級傳統村落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社區保護髮展規劃2020—2040》,劃定5.10公頃爲核心保護範圍,搶救性修復保護歷史建築25處,引導村民局部修繕隱患建築18處。

以影視從業人羣、文化工作者、文旅遊客、城市精英女性爲客羣定位,以“自營+合作”模式,實現簪花、旅拍、文創、餐飲、研學、商演等業態的落地。還與14家聯名企業簽約共同打造出系列文化衍生產品。依託跨境電商生態圈導入電商、直播等潮流業態,將蟳埔手辦、漁獲在網上推廣,拓寬羣衆收入渠道。

外國人的非遺情結

林詩於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00後”,目前在中國留學。自認爲風趣幽默的她,在泉州認識了吳潤珠。作爲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泉州鯉城火鼎公火鼎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潤珠擁有40餘年的表演經驗。

泉州鯉城火鼎公火鼎婆是流傳在泉州一帶的一種古老民間舞蹈,源於泉州民間迎神賽會中的“火鼎踩路”,有“燒去千災,迎來百福”之意,是泉州地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活動中常見的舞蹈表演形式。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林詩於決定跟隨吳潤珠學習這項非遺技藝。

學習過程中,吳潤珠手把手教學,親自傳授心得。通過學習非遺技藝,林詩於對這座城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歡樂’的力量。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表演了,這就是這座城市真正的樣子,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堅定地傳承文化,寬容地定義着‘美’,熱情地擁抱生活。”林詩於說。

宋元時代被譽爲“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當時“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圖景在馬可·波羅的遊記和一系列史料中有着生動記載。目前,泉州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6項、世界級非遺項目7項。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吸引衆多像林詩於一樣的外國人將其作爲打卡體驗的文旅新時尚。

2023年,泉州共接待境外遊客30.77萬人次,增長454.2%,旅遊創匯3.93億美元,增長1051%。2024年,預計接待遊客數量突破1億人次,旅遊總花費超1200億元。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呂秀家說,從全國文旅市場大趨勢看,旅遊市場迭代更新加快,旅遊細分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整合加速,需求更多元化,區域性整體感受更受關注,240小時落地免籤將成爲外國遊客隨時隨地遊覽中國的“流量密碼”。

久久爲功的文旅品質

“千年前的開放、包容、繁盛,留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多元文化美美與共的世界遺產,也滋養了泉州人‘敢爲人先、愛拼敢贏’的精神特質。”呂秀家說。

如今,圍繞“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全國最具煙火氣的旅遊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總目標,泉州正深化“文旅+”專項行動,在依託獨特的海絲文化、完善的設施配套、多元的產業形態、優質的產品服務、便捷的智能設施、良好的消費環境上久久爲功。

一是聚力世遺傳承創新。秉承“修舊如舊”理念,以提升、改善街區街巷人居環境爲重點,對669幢傳統歷史建築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全面推進泉州古城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動文化遺產創新性傳承、創造性轉化,打造新型文旅消費新場景。

二是聚力文旅深度融合。突出空間支撐、文化築魂、業態融合,重點發展有品質的項目。強化文旅產業人才引領,全面落實加強文旅人才隊伍建設十條措施,有序分步分層次實施“十百千萬”人才工程。

三是聚力IP品牌營銷。繼續以超級IP——世界遺產爲統領,以“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品牌爲核心,持續擦亮“宋元中國看泉州”等特色品牌,形成“1+N”一箇中心、多元支撐的品牌體系,形成聚合效應。

福建師範大學文化旅遊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駱培聰說,一段時間以來,各地文旅宣傳都在秀文化、秀傳統、秀特產,相關詞條頻上熱搜。旅遊對地方經濟具有拉動作用,關聯着衆多產業,因此文旅人加班加點,希望通過“秀”出花樣吸引更多的民衆。

“文旅競爭必須要保持冷靜思考,建議各地更要在交通、住宿、人文關懷、監管等方面提升。”駱培聰說,要將遊客關注的點作爲強化服務的點,不斷加強對文旅市場的監管和規範,要求業者加強自律,提高服務質量,杜絕宰客、強制消費等亂象,爲遊客提供更好的旅遊環境和體驗。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