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生命築起最後一道防線 ——記江蘇“最美青年”陳建軍

交匯點訊 2018年援疆,2019年外派學習ECMO技術,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義無反顧馳援武漢……這是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陳建軍這些年的工作足跡。在從醫之路上救死扶傷,陳建軍用醫者的仁心大愛和高超醫技,爲生命築起最後一道防線。

1月19日,射陽患者老丁因急性心肌梗死導致心源性休克,被緊急送往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入院時,患者已神志模糊,心率嚴重失常,瞳孔放大。“當時搶救只有百分之二、三的把握。”患者兒子丁海峰說。重症醫學科陳建軍團隊第一時間組織會診,決定藉助ECMO技術,爲患者爭取生還機會。爭分奪秒,從爲患者置入ECMO導管到轉機成功,僅用時20分鐘,隨着接下來PCI手術的順利進行,患者最終被從死亡線上搶救了回來。目前,69歲的老丁已出院回家康復療養。

同時間賽跑,與死神博弈。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重症醫學科上演,高壓力、高緊張的狀態是陳建軍及其同事的日常,爭分奪秒,全力以赴,只爲創造生命的奇蹟。3月21日,濱海患者小劉被診斷爲病毒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還是陳建軍團隊,憑藉着高超的醫技,又一次爲患者燃起生的希望。

作爲重症醫學專業的專家,陳建軍有着紮實的理論基礎及臨牀救治能力,熟練掌握各類危重症救治:“重症醫學科是處於生死關口的科室,是給生命築起的最後一道防線。”

說起ECMO技術,陳建軍功不可沒。“ECMO是一門頂尖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同時也代表一個地區的危重症急救水平。ECMO就是體外膜肺氧合,是體外生命支持的一種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心肺替代,使用人工膜肺和人工泵,讓心和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並維持機體所需的氧供和血流,爲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寶貴時間。”陳建軍說。

2019年以前,鹽城地區還沒有ECMO治療技術,需要請南京或上海的團隊來搶救患者,上機後再將患者轉到南京或上海進行後續治療。“有些患者發病後根本等不及大醫院的ECMO團隊。”2019年,陳建軍在醫院的支持下,建立了醫院的第一支ECMO團隊。這些年,作爲鹽城地區急危重症救治中心,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每年收治患者2500例左右,搶救成功率在90%以上。

“作爲醫生,能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生的希望,是最幸福的事。”談起爲何選擇從醫,陳建軍說,“父親是一名社區醫生,每次幫助病人後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一直感染和激勵着我。”耳濡目染,治病救人的信念在陳建軍心中更加堅定,“高考填志願時,我都填了醫學類,成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是我的人生追求。”

2006年,陳建軍如願以償穿上白大褂,憑着對事業的熱愛,他不斷提升自我。不久,他就參與了多項臨牀和基礎科研工作,開展的系列科研項目獲鹽城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鹽城市新技術引進獎二等獎,目前還承擔市級課題3項。

2009年鹽城甲型流感暴發、2014年崑山爆炸事故、2016年阜寧風災,在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急救工作中,都可以看到陳建軍忙碌的身影。2017年12月,陳建軍響應號召援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地處偏遠,縣人民醫院專業技術人員短缺,醫療設備陳舊,當地羣衆往往因爲一些常見多發病,要到伊寧縣或500公里外的烏魯木齊治療。看到這些,陳建軍急在心裡,他將氣管插管術等技術項目開展起來,多項技術是在當地醫院是首次運用。

2020年2月18日,陳建軍作爲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奔赴武漢,與隊友一道,整建制接管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兩個重症病區。作爲重症一區負責人,他學習最新的診療規範,“一人一策,專人負責”,高危操作他總是衝在最前方。一個月,醫療隊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89名,其中71名治癒出院,13名明顯好轉,5名患者新冠肺炎治療好轉,因基礎病繼續治療。

哪裡有需要,陳建軍就出現在哪裡。這些年來,以ICU爲主陣地,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醫者擔當。“特別能吃苦,學習能力強,成長非常快,陳建軍把危重症相關操作技術基本都掌握了,還能帶後來的醫生一起做。”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李自強說。同樣,在鹽城市衛健委人事處處長唐曉軍看來,工作中的陳建軍有種不服輸的韌勁,善於學習創新,也善於凝聚衆智,作出對患者最有利的措施方案,是個踏實肯幹、敢於擔當的好醫生。

因爲忙於工作,陳建軍很少有時間陪家人,作爲妻子的彭霞是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長,雖然倆人在同一單位工作,但溝通的時間並不多。“一起上下班時,纔是我們一天下來說話最多的時候。他總是開玩笑地跟我說,老婆,我們聊聊天吧。”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