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王磊:我心目中的渭南

我心目中的渭南

©作者 王磊

渭南,位於秦嶺北麓渭河南岸,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節點,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古稱下邽、弘農、蓮勺、南新豐,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聖故里、將相之鄉”的美譽。

渭南是我出生和童年成長的地方,那裡的河流、坡原溝、一山一水,我都有特別深的感情,小時候,我印象中渭南就是個縣級市,隨着城市輪廓和版圖的擴大,縣級市變成了地級市,撤鄉並鎮後,我的家鄉也由鄉變成了街道辦,東側的赤水河成了渭華分界線,一條隴海鐵路線和高速公路從境內東西穿越而過連接着西潼。渭南市市域範圍東襟黃河與山西運城隔河相望,與河南三門峽爲鄰,西與西安、咸陽爲鄰,南倚秦嶺與商洛市爲鄰,北與橋山、銅川、延安爲鄰,腹地一條渭河橫亙由西向東穿越而過最終匯入黃河。

渭南歷史悠久、風景獨特。渭南作爲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以縣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東有西嶽華山山峰奇險;西有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南有七十二峪口的十二峪,北有橋山,更有清時糧倉豐圖義倉。文祖倉頡在此根據星宿鳥獸造字革除結繩記事之陋;史聖司馬遷遊歷天下創作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杜康作爲國君被後世稱爲酒祖。唐時渭南人張仁願、郭子儀和宋時寇準等都曾是宰相,張仁願滅突厥,郭子儀平定安祿山之亂,寇準澶淵之盟在歷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色彩。

渭南市分爲老城與新城,沿小橋向東是老城,有距今1400餘年的渭南鼓樓,還有清時的城牆遺址城門帶渭門。從清時山東籍官員尚九遷渭南做官作詩《萬里橋落成賦志》能看出,在渭南舊城西門猷河上有一座橋叫萬里橋,城內有文昌閣、尊經閣。在城南不遠有著名的“六姑泉遺址”和“灰堆遺址”,六姑泉是著名的渭南八景之一,名士南太極曾在此建沋西書院,省重點中學瑞泉中學取名於此;灰堆遺址是秦始皇焚書的地方,現爲一處市民休閒公園。沿沋河水庫往南二十公里路天留山下是天然氧吧魅力橋南,衛星測控起源地。

渭南是個農業市,農產品很豐富,許多都成爲了地理志,臨渭獼猴桃、長壽塬核桃、華州無公害蔬菜、富平柿子、大荔西瓜、白水蘋果、蒲城酥梨、合陽九眼蓮、韓城大紅袍花椒等名優農產品名揚省內外,工業一直飽受詬病,受黃河三門峽水電站高程和地形影響,第二產業工業一直不發達,第三產業生產性服務業一直很小,重工業、大企業寥寥無幾 。

渭南的新城,受南邊原區,西邊臨潼的格局影響,一直不是很大。近幾年隨着房地產業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基礎設施得到了長足發展,站在南原鳥瞰渭南城區,新城雛形逐漸形成,老城的北邊渭東新城也有一定的規模。童年,渭南縣新城也就是中心廣場、國貿大廈、東風大街那一片,近年來商業綜合體增加了信達廣場、宏帆廣場。

記憶中,我們每年都要去西安許多次,總是在程家鄉政府旁的火車站樹園站或者310國道坐大巴,後來隨着西潼高速修通,火車也提速了,只能在渭南火車站坐,公交也通到離村不遠的地方了,310國道近年也擴寬了,南原上植被也變的鬱鬱蔥蔥的,通原公路龍尾坡到橋南也擴寬了道路,通川公路龍尾坡也由鬼門關變成了陽關大道,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連渭河大堤也改造了通了路燈栽了花草,還修了羣衆娛樂的休閒廣場。

我愛我的家鄉渭南,更愛這片土地上勤勞的父老鄉親,期盼渭南越來越好,渭南在全國的地圖上如同測控站一樣,每次測控都點她的名字,渭南的名號越來越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