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發展大會:數智時代教師角色將被重塑
爲響應國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號召,爲新時代教師發展聚力獻策,5月15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與未來學校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未來教師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爲“新時代 新教師 新徵程”,旨在通過對教師發展、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等方面的交流研討,以及對教育熱點話題的分析解讀,定義疫情後新時代背景下新教師的使命、特徵、素養,並據此描繪教師發展的未來路線圖,用教師的發展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同時,爲教育領域人士搭建分享交流平臺,共同推動教育的進步。
數十位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出席發佈會,以主旨演講、圓桌論壇、專家對話、工作坊等形式,就教育前沿話題展開多元、深入探討。全國近300位教育領域管理者、一線教師、教培機構負責人蔘與大會,共享教育思想盛宴。
教育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社會的變革、科技的進步給教育帶來深刻的影響,新技術、新媒體在爲教學賦能的同時,也使教育工作者面臨新的挑戰。當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啓新徵程,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5月,在疫情對教育帶來衝擊的背景下,新東方與未來學校研究院聯合主辦了以“新教育 新思考”爲主題的線上教育研討會,邀請到了國內外數十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就全人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在線教育等六大熱點話題展開探討,爲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指點迷津,爲教育工作者鼓舞信心,在行業內取得良好反響。
經過疫情爆發後一年來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工作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亟待探討與解決。在此背景下,第二屆未來教師發展大會應運而生。
“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高與低、發展水平的高與低,直接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校的辦學層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張戈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提升教師理念、素養和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爲未來教師發展獻策獻力,是新東方和未來學校研究院共同舉辦此次大會的初衷。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張戈)
“教育正處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下,校內、校外和線上各佔三分之一,這三者之間應該是相互補充,融合發展的關係,彼此應持開放心態,能夠有互相學習、探討和研究的空間。”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鄭德林表示。
(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鄭德林)
着眼長遠,專家學者把脈教育變革方向
步入教育現代化建設新階段,老師應具備何種素養,如何培養好老師?主旨演講環節,專家學者根據國家政策方針、全球發展趨勢,解讀新時代的教師發展要求與方向。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中國民族師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魯子問)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中國民族師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魯子問基於“十四五”規劃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部署,提出了教師發展的願景、挑戰和方向。他指出,面對技術挑戰、社會挑戰和國際挑戰,教師應該從三方面努力奮鬥,一是根據國家要求,提升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二是提升跨文化教育能力,促進國際溝通與合作;三是關注個體的發展。對於英語老師來說,“人文素養正在成爲英語教師不被取代的關鍵素養。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跨文化素養、國際理解素養等至爲關鍵。”
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楊軍,結合全球視角下未來教育的特徵,從歷史、人文、科技3個維度提出了教師必備的12大核心素養。歷史維度上,老師應具備大歷史觀素養、世界歷史素養、全球素養和民族素養;文化維度上,老師應具備師德素養、語言素養、共情素養、終身學習素養;技術維度上,老師應具備學科融合素養、信息技術素養、教學關係設計素養和知識鏈接素養,形成“大教學觀”。
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系統闡釋了面向未來新教師的角色定位與使命。他認爲,不論科技如何發展,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不會改變,點燃學生自我追求和發展動力的目標不會變。因此對老師的基本要求不會變,即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以及想象力、創新能力和教學感染力等。但同時,面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改變。面向未來,老師要深刻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並保持開放的心態,引導學生理解社會發展,有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有知識更新的能力,不斷帶領學生進步,同時老師要有足夠的人性溫度,讓學生沐浴在對美好事物的接納和期待中。
立足當下,探究新時代教師的使命與定位
(圓桌論壇:新時代教師發展的困境和挑戰)
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教育經歷深刻的變革,教師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圓桌論壇環節,來自教育一線的研究者、管理者和實踐者,從不同視角探討了教師在時代變革中的定位,以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疫情的爆發和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是當下影響教育發展的最大變量。對此,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屈敏表示,疫情影響下的新時代、新環境,科技爲我們的教學和學習提供了更多賦能,也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則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強調了教師“育人”職責的重要性,他表示,教師已經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上,未來教師的主要職責將從教授知識轉變爲鍛鍊思維和培育三觀,幫助孩子成長,教師邁好這一步很關鍵。
“教育最重要的資源不是樓房、課桌,而是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委會理事長蘇婧也認爲,不同學段的教育是相通的,好的教育能達到心靈的共鳴,“我們無需用知識的多少來評判老師,而要站在培育人的角度看待。”學前教育老師一方面要像教育心理研究者一樣和兒童相處,同時也要像教育家一樣爲兒童提出策略和方法。
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同樣強調了智能時代的教育中“人”的重要性。他認爲,不論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教育主要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一個好學校其實就是一羣好老師。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楊軍,則從實際工作出發,道出了地方師範院校在吸引優秀學生和老師方面的困境。
從老師教書育人的本職出發,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對老師提出了兩點樸素的希望,一是把課上好,幫助落後的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幫助有潛力的孩子成長成才,二是培養學生的個性、性格、品德和健康的身心。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革,好的教育的核心依然不變,那就是愛和溫度。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張戈則在總結中表示,不論從事何種領域,面對哪個年齡段的人羣,教育工作者都要心中有愛,有同理心,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不斷推動教育的進步,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才。
聚焦核心,四大維度探究教師成長路徑
專家對話環節,嘉賓基於專業視角,圍繞教育科技、教育測評、教育公平、教育生態四大熱點話題,對教師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
(專家對話:新技術背景下的教師發展)
科技日新月異,深刻改變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馮曉英,翼鷗教育創始人兼CEO,教育科技領域天使投資人宋軍波,天利教育副總裁,課程幫總經理詹毅,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國際合作部總經理陳莊的主持下,就“新技術背景下的教師發展”展開探討。馮曉英指出,新技術助力教師專業發展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模式的轉變,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變革和轉換;二是範式的轉變,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範式從理論驅動、經驗驅動轉爲數據驅動。宋軍波則坦言,“互聯網帶來的問題必須要用互聯網的手段去解決,讓學生斷網,不能解決問題。”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老師要教會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老師也要學會用互聯網發展自己的教學能力。
(專家對話:基於精準測評的教師教學改進)
隨後,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測量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生、ETS中國區總經理王夢妍、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區副總經理吳逸翔就“基於精準測評的教師教學改進”話題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副總經理宋鵬昊擔任主持。
張生指出,在教育中,評價體系也無處不在。“我們在不斷地評價學生,不斷地評價老師,但有沒有想過學生的負擔會越來越重”,在他看來,只有正確地認識評價,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評價,未來纔有可能不需要再講評價。王夢妍和吳逸翔兩人則從自身的職業經驗出發,講述了對測評的認識。王夢妍指出,當教師在擁有了測試的相關知識後,就不會將考試孤立看待,而是把測評當作一個過程性的評價,進而以考促學,以考促教。
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一環,備受公衆關注。圍繞教育公平與教育公益,教鄉村孩子寫詩歌的公益組織“是光詩歌”創始人康瑜、十餘年前“背母上學”打動無數人又回到鄉村從事教育事業的劉秀祥來到現場,分享了在鄉村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康瑜認爲,詩歌不只是詩歌,更是鄉村孩子可以去使用的工具,陪伴自己渡過漫長的歲月。“當一個孩子觀察這個世界的內在視角改變,未來纔會有更大力量改變外部世界。”劉秀祥同樣認可精神的力量對鄉村孩子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有一個欲求點和需求點,把這個點找到,你就能撬動他。”對於大山裡的孩子來說,這個欲求點就是改變命運的渴望。
“社會並不完美,認清依然熱愛,知難仍然行動。正是因爲有這些麥田守望者們,才能守望着我們每一位鄉村學生的生活,守望着他們的未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公益事務總監谷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會不僅圍繞教育公平話題展開探討,更以此爲契機開展公益行動。會議期間所有教學圖書、測評產品、課程的義賣收入及門票收入將助力教育公益。此外,會場還設置了心願公益牆,來自新東方援建的雲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小學學生的50個心願,已被全部認領。
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格局已成爲社會共識。其中,各方的界限和責任,亟待釐清和探討。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護兒童及家庭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龍迪,清華大學幼兒園園長晏紅,北京市民政局二級巡視員、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心理專家組長、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會長張青之,分別從三方角度發表了專業觀點。
龍迪提倡家校攜手,溫情共育,並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建議,她認爲,學校和老師不應該要求家長來做老師,家庭不能成爲作業作坊,而政策和制度也要給老師足夠的時間、空間過家庭生活。晏紅也認爲,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教育能力,是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使命的重要能力,教師與家長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張青之進一步補充道,家校社共育的教育生態中,社區的作用不可或缺,重要的是在社區匯中培養一批心理服務的骨幹力量,讓他們承擔家庭和學校無法承擔的育人工作。
(專家對話:家校社區共育的教育生態)
描繪新教師成長路線圖,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最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管理部總經理、新東方教師發展研究院院長汪珺,做了教師發展相關分享。“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創新和變革的時代。教育應該幫助人們爲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無法清楚定義的未來工作而做好準備。”汪珺首先基於21世紀核心素養下的大教育觀,闡釋了新東方教師的六大核心素養,即信息科技素養、學術研究素養、自主發展素養、職業道德素養、教育教學素養、人文社科素養。
接着,汪珺指出,信息時代,教師面臨一系列挑戰,教師的角色也必然轉變,從學科教育到全人教育,從教學科到教育人,這是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新老師的成長,將經歷從有經歷的老師、到有經驗的老師,再到有理念、有影響力的老師,最後成長爲一位有智慧的老師,最後,她與在座共勉,“後疫情時代,作爲教師,我們要從一個生存者,進化爲挑戰者,最後變成引領者。”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管理部總經理、新東方教師發展研究院院長汪珺)
據悉,除集中研討外,大會還開設了教學工作坊,設置幼小教育、中學教育、國際教育、在線教育四個板塊,展示教培行業全新的教育產品和特色課程,並由各領域嘉賓基於一線教學實踐,帶來成果展示與經驗分享。
此外,會場還設置了品牌展區,新東方教師發展研究院、新東方大愚文化、未來學校研究院、湛廬文化、新星出版社、蔚來教育、中國智庫網、ETS、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麥克米倫教育等機構在現場展示各自特色的教學產品和服務。
正如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在大會寄語中所言,成功的教育在於培養好奇心和開放的思想。它關乎同情心,需要我們敞開心扉,同時也關乎勇氣,需要調動我們認知、社會和情感資源去採取行動。新時代,邁向更高質量的教育,需要仰望星空,上下求索的探路人,也需要立足當下,敢爲人先的行動者。教育前進的步伐不會停止,教育從業者們要做的就是擁抱變化,抓住機遇,同時不忘初心,堅守本質,盡力做好確定的事情,不負教育者的職責與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