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解密(三):無所不在的CIA滲透

中國時報》社長王豐。(本報系記者趙雙傑攝)

一九六四年十月大陸試爆原子彈成功,由於此時正值冷戰最嚴峻的階段,美國當局非常忌憚中共成爲核子俱樂部成員,故而對國府秘密發展核武,最初是抱持「暗助」的態度接受國府派遣科技軍官,到美國田納西大學學府進修,就是明顯的例證。初期美國的態度似有任令臺灣發展核武,讓臺灣制衡大陸的意味,目的在使兩岸中國人相互抵消。雖然是「暗助」,美國對臺灣核武發展的進程,卻絲毫不含糊,一切盡在中央情報局的掌控之中。

核武示意圖像。(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一九六四年夏天,國府甄選的第一批科技軍官,準備讓他們赴美國進修,可是,當局發現大部份科技軍官語文能力不行,無法通過美國檢測非英語系國家留學生的語文考試,所以,軍方下令這些科技軍官趁公餘之暇,到臺北市徐州路的「語言訓練中心」補習英文,俾能順利通過語文能力考試。

參加「語言訓練中心」訓練課程,要先填寫許多報名表件,當年的表格資料詳細詢問包括年籍、出身、學歷、親屬狀況、供職單位、專長技術…等各種細節,這些表格資料最後全部美國中央情報局存留了一份備份。換言之,國府甄選的科技軍官的背景資料,美方均已全部存檔,瞭若指掌。

美國中情局(CIA)大樓及LOGO。(取自CIA臉書

張憲義是最典型的個案。張某中正理工學院二十六期物理系畢業,一九六七年被派赴中科院籌備處工作,一九六九年被選派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一九七六年返臺,一九八四年升任中科院核研副所長官拜上校。據信,張憲義應繫於美國就讀田納西大學時期,被中情局吸收爲間諜。但是,張憲義絕非惟一的中情局潛伏間諜,早在他之前,中科院就已經被中情局滲透。

中科院核研所前副所長張憲義。(記者張國威攝)

一九七七年春某日,美國卡特總統正式就任之後,中科院同仁最不樂意見到的場面終於降臨!一個由核武技術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從美國抵達臺北,他們由美國駐臺北大使館領事李文領銜,乘坐美國大使館大型座車,浩浩蕩蕩進入中科院大門。他們也是中科院創辦以來,第一批被准許進入該院的美國官員。幾乎與美國官員同時抵達的,還有參謀總長宋長志。宋上將是當天國府最高層級官員,奉蔣經國之命,代表臺北當局,會同美方人員到中科院巡察,目的在拆除美方認定「有疑慮」的核設施

美前總統卡特。(圖/達志影像)

一位中科院資深官員回憶,中科院核研所同仁在唐君鉑的指示下,將鈽先導工廠的設施拆除。美方人員並在核反應器的兩旁,架設國際原子能總署專用的攝影監視器,防止中科院人員再啓動相關設備。這位官員感慨回憶:「同仁歷經十餘年的辛勞努力,瞬間全部化爲烏有,在場不少同仁眼中涌現淚光…。」據中科院資深官員回憶,美國官員確認中科院人員已完全拆除鈽先導工廠相關機械儀器後,即行驅車離去。當天晚上,參謀總長宋長志曾經再度驅車來到中科院視察,目的在確認拆除設施未被啓動復原,宋長志院內巡視半小時後離去,回臺北向蔣經國覆命。

經此鉅變,蔣經國密令唐君鉑,將中科院核研所人員全部留任,完整保留研究實力。蔣經國並多次對外籍記者表示,國府雖然具備研製核武的能力,但不會研製核武器

儘管發生了一九七七年春天災難性的「桃園計劃」設施拆除事件,蔣經國並曾公開申明國府雖具備核武研製能力,但不會研製核武器。據瞭解,拆除事件之後,中科院核研所的科技專家照舊保持原有編制,未遣散一兵一卒,以期保持蔣經國所謂的「核武研製能力」,因此,中科院核武研究工作並未就此中止或廢置。唐君鉑銜蔣經國密令,繼續保持中科院之正常運作。

中山科學研究院。圖中時資料照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九八八年元月,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攜帶國府發展核武的多項資料,在中情局掩護之下,突自臺灣消失,叛逃美國。中情局官員爲張憲義在華府召開了一項秘密聽證會,張某在會上如數家珍道出臺灣發展核武之歷程。聽證會召開六天之後,亦即一九八八年元月十五日,美國官員再次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人員,馳赴臺灣突擊檢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拆除了包括重水反應爐等多項研究設施,又帶走了大批儀器設備。這是國府自一九六三年在臺灣展開核武計劃以來,最致命性的一次打擊。更詭異而引人遐思的是,一九八八年元月十三日,蔣經國於「七海寓所」吐血暴卒經國先生是否因得知張憲義叛逃,攜走重要檔案,背叛國家,出席聽證會,指控國府密制核彈,聞訊氣憤而死?目前已無從查證。

蔣經國(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