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九二共識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系列三:由一國兩制現狀走向心靈契合
社評
2019年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一箇中國、共謀統一」,並倡議「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將九二共識、統一、一國兩制等三個關鍵詞連結起來。民進黨擴大解釋,將戰略模糊的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並綁定香港命運。臺灣民衆因爲不接受香港模式、對一國兩制有疑慮,九二共識從此失去原有價值,造成兩岸關係的困難。
戰略清晰 臺灣無話語權
北京多次澄清,統一前的九二共識,與統一後的一國兩制,完全是兩碼事,並痛批民進黨混淆概念、訴諸抗中,但不可否認,與原本具有「戰略模糊」價值的九二共識相比,一國兩制是完完全全的「戰略清晰」,臺灣既然放棄戰略模糊,北京自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話語權定義「一國兩制」。
首先,一國是中央政府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次,兩制必須服從於一國,統一後外交、國防、國安乃至教育等領域決定權在北京;再來,無論是港澳、還是統一後的臺灣,自治權由北京授予,自治區政府向北京負責。
這讓臺灣社會產生三種觀感:一是不確定感,制度最終解釋權在北京,擔心承諾「說收走就收走」;二是不安全感,外交、軍事、立法、司法權均屬於主權,由中央管理,臺灣自治權宛若無根浮萍;三是不平等感,北京長期主張兩岸統一「不是誰吃掉誰」,但最後結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臺灣。這三種觀感主導下,對抗心態更激化。
不容否認,兩岸分治75年來,大陸硬實力優勢不斷擴大,也對解決臺灣問題充滿自信,或許在北京政治菁英眼中,臺灣社會這三種觀感「不算什麼」,甚至「不正確」,但這已成爲橫亙兩岸民意之間的一道心牆,令大陸對臺灣的溝通、說服工作事倍功半,也成爲民進黨操作抗中保臺選舉牌屢試不爽的開關。兩岸統一問題本質與港澳迴歸不同,港澳迴歸是北京與英、葡外交談判的結果,兩岸問題的解決固然有美國因素干擾,但歸根究柢還需要面對臺灣民意這一關。
臺灣民主或許有缺陷,但重大的決策必須透過民主機制完成。從這個角度看,儘管臺灣民衆對統一和一國兩制的認同度很低,但北京依然「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仍然「全力做好臺灣的民意民心工作」,以「融合發展、心靈契合」作爲兩岸統一的手段,本質上是對臺灣政治與社會現狀的尊重。但關鍵在於,大陸的對臺論述如何調整、如何落實,才能讓臺灣民衆「三種觀感」得到舒緩。
一國兩制 是現在進行式
大陸不妨與時俱進思考,進而告訴臺灣民衆:「一國兩制」並非統一後框限臺灣人民自治權的制度,也絕非香港模式在臺灣的重現,而是兩岸關係早已存在、符合各自法理、並穩定運行的現狀。
一國兩制是現在進行式,而非未來完成式,兩岸分屬「兩制」本不是問題,也是現實,關鍵在於一國。無論是依據在大陸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是依據在臺澎金馬實行的》中華民國憲法》,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屬於一個國家。既然如此,大陸完全可以主張,兩岸關係現狀已經是一國兩制了。
放眼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朝代更迭不已,中國只有一個,大陸若能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表達:一國就是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兩岸「互爲隸屬」,而非「互不隸屬」,兩岸關係是實行不同政治、法律、社會制度的中國人之間的關係,大陸願意尊重在臺澎金馬的中國人,認同中華民國作爲祖國(中國),並透過兩岸制度化的和平體現、保障和延續這種尊重。如此,兩岸在「一國兩制現在進行式」默契下,讓一國兩制賦予戰略模糊的創意和善意,臺灣民衆不怕大陸、也不迴避中國人認同,自然會對統一產生安全感。
兩岸學術界可以開始研議以「現在進行式的一國兩制」取代九二共識,成爲兩岸之間永續和平的連結,讓兩岸人民走上共同追求心靈契合式統一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