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創造中美雙贏的亞洲新秩序

社評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逾半月,仍未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引發諸多揣度,有人視爲美中關係的負面訊號斷言雙方對抗將難以轉圜。其實,中美關係冰凍三尺,融冰非一蹴可幾,須耐心創造條件,習近平與拜登電話會談不必急於一時。

在拜登總統首次外交演說後,美國國務卿林肯綜理大陸外交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舉行電話會談,楊潔篪直言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布林肯對此迴應美方將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公報」,此政策立場沒有改變,但要求北京威脅臺海在內的印太地區穩定行爲負責。顯示「臺灣問題」是中美雙邊關係的主要破口

稍早楊潔篪與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進行視訊對話時,以「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形容中美兩國人民的交往無法阻絕,「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楊潔篪表達北京無意與美國對抗,希望與重回多邊主義的拜登政府合作,在國際多邊組織架構中,爲世界提供更多公共財,完善及加強全球治理,共同推進全球化

中美雖在競爭中存在分歧,但應非合作的障礙。只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將中美關係壓艙石的「一中政策」,轉手成爲操作對中關係的工具,並表現在川普政府對臺灣、香港、西藏及新疆等涉及中共核心利益問題的立場上。

抗中無助美國恢復領導地位

拜登新政府若欲重拾美中關係,須重新拉緊「一中政策」。拜登將中國定位爲「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不與之爲敵,願意在符合美國利益情況下與北京合作,「鬥而不破」應是拜登主政的對中外交基調。如何「鬥智不鬥勇」是華府與北京的現實挑戰,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認爲,目前中美都將自己視爲受害的一方,很難跨出正面發展的第一步,但恢復高層對話是個開始。

面對因「川普主義」而分裂的國際社會德國總理梅克爾指出,希望避免形成這邊是美國、那邊是中國的國際社會,迫使各國必須選擇這邊或那邊站隊抱團,這對許多國家而言並不公平,世界不應該如此。在對中外交上,拜登尋求與盟國協調,重建過去4年來,因忽視及濫用而萎縮的民主同盟肌肉,但拜登政府若想借此拉幫結派,意圖形成以美國爲首的「抗中」、「反中」同盟,無疑重蹈川普失敗覆轍,將使盟國與美國漸行漸遠,此無助於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恢復。

坎貝爾在《外交事務》發表題爲〈美國如何支撐亞洲秩序專文,此可蠡管拜登的印太政策。文中,坎貝爾以「有節制的脫鉤」、「四方安全對話」等詞勾勒未來的印太戰略,較諸川普的主張並無不同,但異於川普試圖將全球帶向對中「新冷戰」,拜登政府的對中戰略,不以「圍堵」中國爲戰略核心,而是靈活的就事論事,以「多邊」或「小多邊主義」方式團結一切可能的盟友力量,共同創造對中「協調」的路徑。

坎貝爾認爲,對於美國及其盟友而言,更好的解決方案是說服中國加入當前秩序,而非將之拒於門外或「圍堵」。在區域秩序當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從中獲得利益的中國應不致成爲國際秩序的挑戰者,爲美國及其盟國帶來麻煩或威脅。

臺灣須調整兩岸關係與定位

習近平表態「積極考慮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PTPP)應是正向訊號,爲保持區域穩定及繁榮,中國加入印太共通的規則極具意義。若中國準備好自己,加入CPTPP,自可使CPTPP不再蒙上印太戰略中「對中包圍網」的色彩,此應爲中國與美國雙贏的亞洲秩序,印太區域國家亦無須在兩者間顧此失彼。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增,在印太的地位難以取代,美國面對北韓、伊朗及緬甸等諸多亞洲外交棘手問題,與中國協商無可或缺。臺灣須在新的中美關係中調整定位,想像與世界脫鉤的大陸缺乏現實基礎,兩岸關係不睦,蔡總統難以帶領檯灣走向世界,因爲不存在北京缺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