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開羅宣言》與亞太秩序的再構建(包承柯)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中評社資料圖)

以「紀念《開羅宣言》發表八十週年」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在研討會上表示,以論證《開羅宣言》的意義作爲引子,可以分析中國再次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在構建亞太新秩序過程中應如何發揮中國的作用。

一、歷史的演進與發展

包承柯指出,從十九世紀以來亞太地區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就是中國和日本,其他亞太地區幾乎都置於西方殖民統治之下。回首亞太地區近兩百年的發展進程,可以用三件事概括出其基本特徵,第一、明治維新開啓了日本現代化進程,從而逐步確立了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第二《開羅宣言》的公佈和實施徹底摧毀了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霸權:第三、2010年出現了中國整體實力優於日本的基本態勢,是自明治維新以來亞太地區最大的變化,是基於戰後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秩序架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開羅宣言》存在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

二、八十年之後對《開羅宣言》的再評價

包承柯認爲,《開羅宣言》自公佈一日起,就規定了日本在戰後對過去擴張侵略所要承擔的代價,制約日本的對外擴張,是亞太地區戰後秩序的核心要素,也是《開羅宣言》的基本要義。從1895年4月起,清政府因甲午戰爭失敗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島由此被日本所竊據,成爲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並沒有感到滿足,從清政府戰敗中得到的大量的賠款用於建設軍隊,不斷對外侵略和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1937年發動全面對華戰爭;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8月日本宣佈戰敗宣佈投降的整整五十多年間,日本從來沒有停止過在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擴張侵略步伐。

包承柯表示,亞太戰後體制中,中美英三國公佈的《開羅宣言》起到核心的作用。1945年7月26日美英蘇三國公佈的《波茨坦公告》,其第八條再次確認了《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予以實施。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正式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接受「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日本政府簽下《無條件投降書》,是以《開羅宣言》基本條件實現對日本的制裁的。

包承柯說,在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正式公佈之後,基本決定了日本在戰後亞太秩序中的地位。這包括第一、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欺凌的地位,中國作爲亞太地區最主要的戰勝國之一,實施了對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過程。併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核心成員,對中國的今天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第二、結束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進程。二戰前日本的擴張侵略步伐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一步接着一步蠶食亞太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戰後歷史的發展中,儘管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不斷要求由此復權,但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傾向是得到初步的遏制。因此,《開羅宣言》的存在意義非同一般。

三、戰後體制面臨的挑戰

包承柯表示,戰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亞太地區戰後在很長時間都是籠罩在冷戰秩序的陰影之下。戰後秩序的形成發展,受到了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來自美蘇冷戰的興起,使得亞太地區成爲美蘇兩國對抗的另一個重要場所,美國介入臺海問題,由此,主要戰勝國中國沒有真正享受到戰勝國的果實;二是在冷戰對峙的影響下,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機制徹底摧毀的政策,改以扶持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加入美國陣營,在美國扶持下日本又東山再起。

包承柯說,冷戰對峙導致了亞太地區的國家處在對抗性的狀態,其中部分國家甚至發生了熱戰,導致戰後亞太秩序的重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1949 年中國國內政局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起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被推翻政權的蔣介石退縮到臺灣島,受到美國的保護。1950年美國在臺灣海峽派出第七艦隊進行軍事介入,使得臺灣問題至今未有得到完全解決。

與此同時,美國爲了在冷戰中對抗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企圖部分改變亞太地區的戰後秩序。1951年9月,以美國爲首的部分國家排除中國,擅自同日本簽署《舊金山條約》。這是在冷戰對抗的因素下,排除中國對日本進行講和,破壞了戰後體制一種嘗試,受到中國政府的嚴厲譴責。同時,中國作爲對日戰勝國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直到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正式邀請中國作爲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的身份參加聯合國工作,戰後體制中中國的國際地位才得以恢復。

包承柯指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和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基礎是開羅會議的重要共識之一。在聯合國軍佔領日本之後,雖然美國爲首佔領機制制定了日本戰後和平憲法,剝奪了日本戰爭權利。但是在冷戰開啓之後,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由剷除變爲扶持,日本變着法子建立了日本自衛隊,以想借助美國的力量東山再起。1969年尼克松總統上臺之後,美國一方面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採取違背《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日本領土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島嶼的條款,擅自把美軍所管轄的琉球 (沖繩)羣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這些政策的變化都是對戰後亞太秩序的錯誤安排。

四、中國崛起是亞太秋序最爲積極重要變化

包承柯認爲,如果從歷史的視角回溯《開羅宣言》八十年發展進程,可以把八十年的歷史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十年主要是圍繞着在亞太區域政治架構下的調整,而美國無疑是在這個政治過程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後四十年中美國的因素儘管還是依然存在,以中國爲中心的區域國家通過經濟發展逐步形成了新的合作和諧社會發展前景。特別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過長達30年的努力發展,終於在2010年,中國國家整體實力超越了日本,成爲亞太地區第一大國。

包承柯表示,經濟發展與政治秩序的互動因素是亞太地區秩序調整的最大動因。中國的經濟發展尋求和諧的國際環境,尋求和諧的亞太秩序。亞太地區的和平秩序需要重新構建,這一秩序的建立不是要否定和制約某個國家的影響,而是通過區域經濟的整合逐漸形成以中國爲中心的區域合作發展架構,這就是亞太新秩序的基本內涵,也可以稱之爲和諧秩序。建立和諧社會和反對霸權是和諧新秩序兩個方面的統一體。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高層領導所主張國內政策的基調,得到國內民衆的支持。「和諧世界」的理念和「和諧秩序」的發展是中國國內政策在國際問題上的延伸和發展。「和諧秩序」的關鍵是要實現周邊關係的平衡與發展,是致力於實現亞太地區各國的和平與安全,以實現建立和睦世界的目標。在和諧安全的秩序中,不需要也不會允許有霸權國家的存在,區域內的國家可以也是可能自己處理好和平與紛爭的問題。

包承柯指出,美圍是過去亞太地區兩大秩序(戰後秩序和冷戰秩序)的核心縮造者。它又是戰勝日本的關鍵國家,又是冷戰結構的始作俑者。美國看重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在亞太派駐在海外最大規模的駐軍,在亞太地區的發展進程中始終存在關鍵影響。因此,任何要擺脫美國另創一個全新秩序的思考,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不現實中國是最大的亞太國家,不僅在國土面積、文化歷史、還是經濟規模都無可爭辯地可以說是亞太地區最爲重要的大國。亞太地區任何焦點議題,包括地區間的合作與發展、包括文化的繁榮與交流、包括區域的穩定與和諧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包承柯續指,中美兩國共同的經驗構成的亞太和諧秩序還需要更多時間和經驗去努力推動發展。原有冷戰時期的對抗因素和指標並沒有完全消失,針對中國快速崛起的國家間聯盟又有新的發展,即使中美兩國出現某種合作的可能,其脆弱的程度還是依稀可見。八十年前《開羅宣言》展示出中美通過合作建立新秩序的可能,可喜的是這一合作價值思考還是戰後秩序中的重要因素,未來如果繼續沿着這一道路往前走,中美兩國會有更多的交集,也會有更多的不解和衝突,在多元架構下尋找兩國合作的基礎是保證《開羅宣言》繼續發揮其深遠的價值影響力。

(本文來源中評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