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彩陶:再現5000多年前的美

新華社蘭州7月7日電 題:彩陶:再現5000多年前的美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馬莎

一位從工匠村走出來的手藝人,嘗試復活”5000多年前古人制作彩陶的工藝

黑麥正在製作彩陶。新華社記者馬莎攝

50歲的馬黑麥出生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銀川鎮工匠村。他的爺爺泥瓦匠,會做大水缸父親則專做花盆。馬黑麥從小喜歡玩泥巴,常幫父親做工。

年齡漸長,馬黑麥對泥土的認識不再只是罈罈罐罐,臨夏濃郁的彩陶文化令他着迷。

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會製作精美彩陶。他們用紅泥做坯,用黑、紅、白色顏料繪製豐富紋飾。5000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歷史遺蹟,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5年,馬黑麥成立了一家公司,嘗試“復活”遠古時代的彩陶工藝,生產彩陶產品。“古老文化不應只在博物館裡供人觀賞,也應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尋找當地的紅粘土高嶺土錳礦石赤鐵礦石,是第一步。工序和工藝則更爲關鍵。

馬黑麥正在繪製紋飾。新華社記者馬莎 攝

“遠古人類在做彩陶時,大多利用泥條盤築法。”馬黑麥邊說邊將泥土揉搓按壓成條狀,然後一層層盤放在底座之上。此前,這些泥土經過了曬乾、粉碎、浸泡等多個步驟

黏合的工作得有巧勁兒。“胳膊發力會把陶罐弄歪,得手腕輕輕出力。用泥水黏合劑,輕輕捏一捏,然後用灰刀輕輕拍打,才能嚴絲合縫。”他說。

彩陶之美,不僅美在器形,更美在顏色。馬黑麥有着讓花紋濃亮如漆的秘訣。先將做好的泥坯陰乾,待溼度到30%時再描繪紋飾,然後打磨表面、燒製成型

“彩陶王”是馬黑麥最常復原的一件。這件國家一級文物上,有水波紋漩渦紋等豐富紋飾。他一手轉動轉盤,一手拿筆在陶器表面繪出流暢線條

據專家考證,馬家窯文化的誕生基於農業文明的發展,先民那時已過上定居生活。水波紋、漩渦紋等紋飾,可能源自他們對水的祈求。

除了從古人處汲取靈感外,馬黑麥還嘗試創新,用彩陶製作燈具電燈光線從彩陶鏤空處透出,似在古今之間架起一座光之橋

馬黑麥製作的彩陶燈。新華社記者馬莎 攝

2018年,馬黑麥成爲臨夏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陶複製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想把彩陶製作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播出去。“我帶過的兩個徒弟都已經出師了,我很爲他們高興。”

2019年起,馬黑麥還與研學機構合作,面向學生、成人開辦彩陶製作課程,共計有千餘人蔘加。

“當地孩子特別喜歡彩陶製作課。希望他們瞭解家鄉文化,把古老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