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新穎 《絕密使命》成爲學黨史助燃劑

央視一套播出的《絕密使命》首次揭秘中央紅色交通線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在一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主題劇目裡,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可能是“角色”最小的,他們的經歷也可能是最不爲大衆熟悉的。但這並不妨礙觀衆劇中人吸引、對歷史細部好奇,並進而從黨史中尋找答案。

央視一套播出的《絕密使命》正在現實中引發又一輪學黨史的熱潮。因爲劇作在題材上創新,首次揭秘中央紅色交通線,觀衆自發從史料中找尋與那些無名英雄相關的蛛絲馬跡。也因爲劇中角色一個個“上山下河泥漿”,接地氣的故事與樸實的小人物情感讓人代入,劇中故事的發生地之一、閩粵交界的伯公凹,被不少年輕網友預約爲看祖國山河的“下一站”。

黨史研究人員做“導賞”,爲電視劇開講

《絕密使命》講述了地下交通員在長達3000公里的紅色交通線上運送物資、傳送情報、護送幹部的故事。3000公里路通往何方?又因何隱秘在了歲月之中而鮮爲人知?隨着劇情漸入佳境,觀衆爲劇中紅色交通員揪心的同時,也對歷史中的這羣小人物產生濃厚興趣。

在網上,福建龍巖的黨史研究人員吳升輝化身電視劇“導賞員”,確認劇中的史實,也拓寬觀衆對隱蔽歷史的認知。在網絡視頻中,他這樣解讀劇名《絕密使命》的兩層含義。

一層“絕密”在於使命本身,爲了繞開敵人圍追堵截,爲了將物資、情報和人員安全送抵目的地,交通員的工作可以視爲“僞裝者的日常”。吳升輝說:“根據史料記錄,中央對交通員的要求很嚴格,要黨齡較長,要對敵鬥爭有一定經驗,要政治堅定,要身體健壯。交通員還要忠於黨的事業,嚴守紀律,在對敵鬥爭中膽大心細、勇敢果斷、機警靈活、隨機應變和善於隱蔽。”劇中還原的,就是生活社會化、大衆化的交通員。他們以“商人”“碼頭工人”等身份作掩護,將文件寫在內衣上,或藏在熱水瓶中和竹扁擔裡,把黃金熔化成金條藏在褲腰帶裡,把銀元綁在手臂上送往黨中央,將採購的無線電零件放在餅乾盒及罐頭裡帶到蘇區

另一層 “絕密”在於歷史的塵封。“中央紅色交通線是中共中央於1930年10月組建,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時撤銷,由於戰爭環境的險惡,上海通往全國各蘇區的交通線大都被敵人截斷和破壞,唯獨通往閩西贛南中央蘇區的交通線被保存下來。” 《絕密使命》聚焦的就是這條秘密的“血脈”,它從當年的黨中央所在地上海出發,途經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等地,最後抵達瑞金。吳升輝說,由於黨的隱蔽戰線工作的高度機密和特殊性,有關文件和史料大多未能公開就被銷燬,很多相關人員也成爲了無名英雄。所以,中央紅色交通線的歷史被披上了神秘面紗。不過,隨着時間推移,紅色歷史被挖掘,必然會綻放出別樣光彩,如今電視劇《絕密使命》熱播,便是最好佐證。

煙火氣中詮釋忠誠信仰,小人物視角真摯動人

與其他波瀾壯闊、大開大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不同,《絕密使命》的切口很小,敘事的手法也極爲日常。都是循着小人物的生活和情感邏輯,勾勒出了平凡中的偉大、於無聲處的驚心動魄。

中央紅色交通線是交通員冒着生命危險用雙腳踩出來的。爲完成任務,他們需要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歷盡艱辛,同時面臨敵人的步步緊逼。在已播出的劇情中,通過幾個細節直接或間接地展現了當時情況的艱辛。鄒家兄弟從伯公凹運送槍支到古木督,因爲隱秘性不能走大路只能走山路。三個人揹着兩大箱子槍支翻山越嶺,從黑夜走到太陽升起。忍飢挨餓、大汗淋漓,鄒冬寶肩膀上被磨得血紅的鏡頭讓人看得生疼。羅挺和兩位挑夫帶着僞裝的 “貨物”以國防部的名義運送槍支,一路遭到重重關卡的特務盤查,一不小心便會暴露……娓娓道來的故事讓觀衆漸漸沉浸其中。

爲了營造日常感,劇中也爲這羣交通員安排了人之常情。潘雨青與妻子謝秋蓮的相互呵護,鄒叔寶賴西諾的不離不棄,鄒家大嫂對鄒家兄弟的傾情照顧等,愛情親情戰友情打動了觀衆的心,也讓劇集更有煙火氣。有觀衆表示, “看到潘雨青腳上的鞋已經破了,謝秋蓮給他縫了新山襪的時候,真真是被他們的感情打動” “賴西諾和鄒叔寶的愛情不正是現代社會年輕人戀愛觀的寫照嗎?”

情感有多濃稠,當這些交通員捨生取義時,凡者不凡的英雄氣,更令人信服。交通員李壽科爲保護鄒叔寶和交通站,選擇在押解途中跳崖犧牲,“該是我履行入黨誓言的時候了”,說罷,縱身而下。鄒叔寶從手臂上潰爛化膿的傷口中摳出160塊大洋時,沒有人不爲之動容。

也是因爲情感濃稠,劇中的小小交通站伯公凹成爲許多人最新認識的紅色地標革命史上,蘇區幾十萬人民缺鹽,伯公凹村口、伯公祠堂成爲運送食鹽、醫藥等物資的秘密據點,伯公燈成爲“一盞希望的明燈”。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被觀衆反覆提及,“每個客家人心中都有一盞永不熄滅的伯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