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臺媒的困惑:大陸年輕人,是敵人還是朋友?
長久以來外界沒有靜下心,去認識對岸年輕人。圖爲5月4日,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國旗廣場,參加「五四」主題集會的青年們在自拍合影。紅色旅遊客羣,95後、00後近半。(新華社)
首先需要講一個大前提,在過去西方/臺灣媒體中,是怎麼解讀大陸青年的?
一,臺灣/西方媒體最讀不懂的一代。
衆所皆知,西方及臺灣媒體2010年後大規模報導中國大陸,因爲金融海嘯下對大陸經濟的矚目,加之臺灣對大陸學生和大陸游客等兩岸交流的關注。
在更之後,發生太陽花、發生帝吧出征,大家開始關注小粉紅崛起,也就是大陸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
但是在其中,不論是臺灣媒體還是西方媒體,碰上大陸學生或年輕一代時,都錯誤地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了他們身上。
比如,當有大陸學生批評大陸政府哪裡做得不好,或是大陸有什麼缺點,西方與臺灣媒體會立刻與「反大陸」連結。
大家或是認爲「洗腦環境下,有年輕人是清醒的」,或是認爲「大陸青年開始追求(西方希望的)民主自由」反之,當大陸年輕人爲一些事情辯解時,很容易變成「小粉紅/洗腦/無腦挺政府」。
在過去數年,面對大陸青年,很多框架都是洗腦/不洗腦,愛國/不愛國。或是敵人,或是朋友。
在臺灣,批評臺灣政府完全不代表推翻什麼,大家都知道;但面對中國大陸,批評一下就會上升到一個完全沒必要的高度。
這導致長久以來外界沒有靜下心,去認識對岸年輕人。
直到非常最近,「平視西方的一代」這個概念開始被西方主流媒體報導,臺灣與大陸有更多文化影視融合,臺灣「抖音一代」纔開始稍稍去理解對岸同齡人。當然,這只是開始。
當今輿論,還是存在聽到大陸年輕人批評大陸政府,就很興奮;看到大陸人爲自己辯解,就生氣「你這小粉紅」。但至少,隨着年輕一代抖音越刷越多,可能這些都會慢慢改變。
二,「內外有別」的觀念很強烈。
正是基於上述前提,大陸小朋友也很煩那種強烈二分法,「做錯就批評,愛國很正常」有一個小朋友跟我說過。
這個小朋友很可愛。在尚不熟的時候,他知道我是臺灣人,我們聊起臺灣與大陸,我說臺灣健保……話未落,他立刻接「知道啦你們健保很厲害,天天說」。
後來我們熟了些,某次我說,以後老了想去一個靠海的小城市養老,沒打算立刻回臺灣。他跟我說,「不回去嗎?但是你們健保很好,醫療保障應該比大陸好。」
喂喂喂,這位小哥哥,同樣是健保,爲什麼你就可以說。
後來他對我放鬆很多,是因爲發現我看待大陸或分析事情的方式,不同於「他以爲的臺灣人」。我們可以一起微信討論一些時事問題,他能接受我像大陸人一樣各種調調侃。
我感受到他有種強烈的「內外有別」概念。後來我觀察B站等平臺,發現大家有很強烈的「內部矛盾,內部解決」概念。
有啥不好,關起門來我們自己溝通,自己解決。
當西方媒體痛批中國的問題,或出現「外部因素」,年輕人反擊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們認爲「西方世界」不希望中國崛起。近年伊拉克、烏克蘭的情況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更堅定他們這一認知。
西方對中國崛起有情緒,而大陸年輕一代對西方介入大陸,也更警惕。
對於臺灣人,如果他發現你能理解大陸、也認可你看待大陸的方式,也發現你是融入的,那就可以劃入「偏內部的自己人」。反之如果發現你看待事情的方式仍太「紐約時報」,那麼對你這外人批評時事或大陸政治(就算你是對的),仍會反感。
三,不愛講政治,但對政治敏銳。
小年輕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但他們有強烈的政治前提:反對西方干涉大陸事務,同時對中美關係、中西方對立等情勢敏感。
以前剛到大陸時老碰到同齡人或比較年長的一代,或是開玩笑或是認真,臺灣真的鬧獨立啊?鬧獨立會打的,不怕啊?彼時覺得賊煩,要打快打,煩死啦。
(開玩笑的,別打別打。)
現在可好,臺灣小學妹說,我沒碰過這問題耶。問了一位九五後「微信之交」,他說得直白,「臺海是中國與美國的事兒!誰管臺灣怎麼想?」
哎,一語中的。
小朋友碰到臺灣人,會問哪裡好玩好吃,會聊一下以前看過的臺灣電視劇,但臺獨臺灣想怎樣倒是不必問了。沒意思,臺灣能怎樣?如果真要聊,可能只會對「臺灣爲什麼一定要無腦跟隨美國」稍有微詞。
他們或許不看央視海峽兩岸了,但「兩岸關係其實就是中美博弈」的體悟可能比誰都深。畢竟,中美關係與他們的未來太相關。
四,看西方,平視/俯視還是太自大?
之前在查資料時翻閱到一則新聞,2021年2月的時候美國智庫辦了一場研討會「媒體眼中的中國」,邀請了多位常駐過中國大陸、對其有了解的美國媒體人。其中彭博社的社論版主編說,接觸的最多的是中國大陸的專業人士。
「與我交談的人,他們不是特別謙遜,他們展示的是自信,有點過分自信了,甚至有點理所當然的自大」,報導上他是這樣說的。
這些看法正不正確另外說,但這是有趣的現象,過去大陸社會在研究美國怎麼看中國,如今美國主流媒體也在思考大陸社會怎麼看西方。其中大陸年輕一代也被放入討論框架。
許多小朋友還沒出校園,就撞上中美貿易戰,生長於富庶時代,對西方到底是平視、俯視,還是自大?
我自己的體會是,對於西方或是港臺,許多時候是「情緒性貶低」──你批評我的時候,怎麼不照照鏡子。這情緒在任何國家的任何世代都會有,只是這一代太能運用社交媒體,也更敢表現出來。
可以說是,比八零後一代,他們更想「轉守爲攻」──過去對「外人」客氣,結果呢?
若大家在一個理性的討論中,他們對於「看不上」的香港或臺灣,也知道有什麼優缺點。我常常在港劇/臺劇的相關討論中,看到「其實他們(香港/臺灣)哪些地方做很好」的聲音。
但有一點比較特殊。我碰過的小年輕對西方/臺灣的最大不滿,並非「臺灣覺得大陸落後」,而是不解「成天盯着別人不好,爲什麼不解決自己的問題」?
綜上所述,從社交媒體上看,大陸年輕一代對「西方罵中國」或「西方介入港臺」的新聞,從不滿到「已經看到麻木」。
態度不外兩種。第一是認爲歐美國家之衰落,應當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找一個敵人。
第二是認爲中國只能自強自立,而不是期望歐美會垮,這也是對臺海問題的最佳解方。
這些心態,是平視俯視還是怎樣,大家都有不同看法。對國家未來普遍自信是確實的。
在年輕人爲主導的社交網絡上,許多是比較偏激的二分法,這或許是這時代無法避免的。於我個人而言,許多時候我認爲「大家太情緒化」,很多時候也同樣訝異於「原來大家也這麼清醒地知道」。
對於我這個已經三字頭的「稍微資深」臺灣寫作者而言,只希望以後在提起「臺灣人怎麼看大陸」之相關議題時,收到的鄙視眼神,少一點點。
紀錄此文,期盼與諸君交流。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