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科學隨筆】

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的吳季,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最擅長的寫作方式是科學論文。但他最近一次“火出圈”卻是因爲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作品推薦表這樣介紹這本書:“與大多數科幻小說通常描寫距今幾百年後的虛幻世界不同,本書通過20至25年後前往月球旅店的構思設計融資過程兩條故事線,展現了前往月球旅遊遊客的獨特吸引力和實現這個願景接近真實的技術途徑可行性”“書中展現了月球旅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版的月球載人飛行工程手冊大量真實嚴謹的技術細節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帶入到遊客和設計師角色中,親身體驗月球旅遊和設計這個宏大工程的真實與震撼。書中提到的那些技術細節,其實都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有些甚至就是當下正在設計和論證的工程方案。當然,作爲一個科幻作品,作者融合進了一定的技術跨越與想象,讓人感到虛實交織,從而更加具有真實感”。從科學到科幻,從科學家到作家,吳季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記得俄羅斯科學家、著名的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首先一定是信念夢想,甚至是傳說、故事;其次,是科學的計算;最後,纔是終極夢想的實現。

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我覺得我們大多數人走得是反過來的一條路。首先,我們系統地學習了科學知識,並開始用這些知識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當你做了這些之後,就不斷地有人叫你去做科普,給公衆介紹你在幹什麼,給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講科學的基本原理。慢慢地,你會發覺,這些道理如果能夠編成故事,特別是把一些技術上一時還沒有實現的夢想編在故事裡,科普的效果就會更好。於是我就走了一條和齊奧爾科夫斯基所描述的相反的路,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再到科幻。當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要做科普,也不是所有做科普的人都一定要走到科幻。但我相信,如果走到了科幻這一步,就一定能激勵更多的人,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驅動我寫航天類型的科幻小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人類進入太空的思考。50年前,人類就實現了載人登月的壯舉,當時的判斷是再過10~20年,人類將在月球上長期停留並登上火星。然而50年過去了,人類不但沒有走得更遠,還把自己束縛在了距離地球表面僅僅4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這是爲什麼呢?

在寫《月球旅店》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人類走出地球是早晚的事兒,只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持續不斷的需求。我這裡說的人類,不僅僅是幾個宇航員,而是大量的普通人。正像小說裡所說的,這個需求不應該僅僅是政治的。因爲政治目標不可持續,也不需要那麼多人走出去,少數幾個宇航員就夠了。那麼什麼是可以持續的、驅動普通人走出去的需求呢?有人說是移民,我個人不太同意。因爲我沒有看到移民的必要性――我們人類不能先把地球環境搞壞了,再去破壞另一個星球太陽系中沒有哪一個星球比地球更適於人類生存了。我認爲這個驅動力,應該來自太空旅遊。首先是近地空間的太空旅遊,然後是月球旅遊,從月球上回望地球,再往後就是火星旅遊,最後是到太陽系的各地,比如到木星衛星上去看巨大的木星,和它上面的大紅斑;到土星的衛星上去看美麗和巨大的土星環等等。爲此,我在《月球旅店》中着力探討了月球旅遊的體驗和人類在月球上回望地球那一剎那的感受。

《月球旅店》中的技術內容很多,好像是在力圖說服讀者這件事兒在科學和技術上是可行的,以至於有些讀者說這不像一本小說,更像是一本技術論證報告。但是我的寫作初衷,以及整個寫作過程,都沒有把它當作一個技術報告來寫。我覺得如果不寫出這些技術方案來,就無法說明這件事是可行的。因此這些“硬核”的部分,也是小說的一部分。對青少年讀者來說,理解了這些技術方案,就可以更加相信這是一件非常可行的事,並期待他們長大以後能夠有機會到月球上去旅遊,回望一下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在他們讀書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做科普的目的不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嗎?

(作者:吳季,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