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3成長者多重用藥 醫曝7潛在風險

罹患多重慢性病及多科就診長者不斷增加,多重用藥問題日漸受重視。(本報資料照)

我國將在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罹患多種慢性病且多科別就診的長者不斷增加,「多重用藥」問題日漸受到重視。醫師指出,我國服用5種以上藥物長者約3成,接受長照服務長者多重用藥比例高達8成,恐提高藥物副作用及交互作用風險。

一名陳姓奶奶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經常在不同醫療院所就診,每次看診時都會向不同醫師,描述自己相同的不適症狀,因此服用的藥物越來越多,長期下來連自己也搞不清楚每個藥物的用途。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郭惠伶表示,隨着藥物數量增加,陳奶奶壓力逐漸變大,每天光是服藥和整理藥物就很疲憊,因此前往整合門診求助。醫師詢問發現,陳奶奶服用多達15種藥物,包括不同醫院開立的類似成分腸胃藥。經藥物整合,陳奶奶至少減少服用7種藥物,減輕頻繁領藥的負擔,服藥量減少也讓她心情放鬆許多。

郭惠伶說明,多重用藥通常是指使用的藥物數量超過5種,或是服用沒有相對應臨牀適應症的藥品。造成多重用藥的常見原因,包括多種慢性病、於多科別或不同醫療院所就診、開立更多藥物治療前一種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症狀(即所謂的串聯性投藥)以及自行購買成藥服用等。

近年研究顯示,老年病患中,服用超過5種藥物的比例約爲28%;而在較衰弱且需要長期照護服務的老年病患中,多重用藥的比例更高達84%。郭惠伶說明,由於老年人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組成會發生改變,肝腎功能退化,造成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與排除能力受到影響,使得藥物副作用及交互作用的風險進一步提高。

郭惠伶指出,多重用藥已被證實與老年人多種不良預後密切相關,包括增加跌倒風險、藥物間交互作用、藥物不良反應、住院風險與住院天數增加,甚至提高死亡風險,也與認知功能障礙及整體生活功能下降有關。

郭惠伶建議,爲了避免多重用藥帶來的潛在問題,建議民衆在開藥或領藥時,向醫師及藥師瞭解藥物的使用原因與治療目標,並適當紀錄與分類藥品。在回診時,務必向醫師告知服藥狀況,如用藥後效果、是否按時服藥,並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