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下的鄉村“旺氣”
聚光燈下,主播帶貨正酣;生產車間,機器轟鳴作響;鄉村道路,快遞車輛川流不息……“雙十一”電商節期間,生於大山的農民不斷升級“玩法”,成全了深山對遠方的嚮往。
“初級玩家”升級“高級玩法”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永興鎮捷地村裡,村民齊聚一堂,一場“土味”十足的“蘋果新品發佈會”上線:嬌小可人的禮縣“紅mini”和個大多汁的禮縣“紅pro”是主角。“寶寶們,大家好。”59歲的農民張加成在“發佈會”上直播帶貨,強裝鎮定的表情加上不自然的動作,讓“翻車”現場瞬間變成“秒殺”現場。
“今年‘雙十一’最大的特點就是農民當主角,生產者變身‘帶貨’主力。”隴南市電子商務發展局副局長焦武民說。
農民親自推銷土特產,給了消費者“我的產品我負責”的信任感。而脫貧攻堅期間探索出的“產業+農戶+合作社+網店+平臺”的“融電商”新模式,在這個“雙十一”變得更加成熟,消費者和生產端“黏性”更高。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物流倉儲中心裡,物流車輛擠在院內,工作人員分揀、裝貨熱火朝天。該中心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嚴控產品質量的同時,打造電商扶貧示範網店,“雙十一”期間消費旺盛,訂單量激增,11月前8天,發送的電商包裹就超過2萬件。
同樣位於岷縣的甘肅聚和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裡,一根根新鮮當歸在傳送帶上飄香。該公司積極轉型“融電商”模式,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全程讓“粉絲”監管,今年開始甚至連外包裝設計都由“粉絲”參與,讓這家公司的產品登上了中高端市場。
“迎合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才能不被市場淘汰。”總經理李愛軍這幾天在公司和合作社之間奔波,心裡美滋滋的。
從最初開辦淘寶店、淘寶館,到後來的發展“1688產業帶”,再到利用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多個平臺跨界融合、跨境出國、全國配送……生於大山的農民,從電商“初級玩家”一步步升級“玩法”,成全了深山對遠方的嚮往。
走進“隴小南”,“嘀嘀嘀……”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車間裡牆上貼着“疫情防控是最大的‘單’”,員工們接訂單、分裝、打包、發出……忙而有序。
“以前是隴南人賣隴南的農產品,現在是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幫我們賣隴南農產品。”“隴小南”負責人趙武強說。
疫情期間人們居家隔離,生活用品保障問題顯現。“隴小南”通過“粉絲經濟”打造社交電商平臺,短短半年過去,擁有了6000多名“合夥人”,遍佈全國34個省區市。
“自2月14日復工以來,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趙武強說。
甘肅省隴南、定西等市的商務部門介紹,在疫情倒逼下,電商成爲農產品上行的重要支撐,衆多電商企業通過精準分銷,奮力消除市場前端與社會大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服務不抵達”,讓“小而美”農產品插上了“飛出去”的翅膀。
今年以來,隴南市農產品電商累計銷售額超210億元,品類有花椒、橄欖油、核桃、蘋果、食用菌等,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到今年10月底,定西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6億元左右。
消費的“旺氣” 鄉村的底氣
31歲的電商慶小愛,向新零售轉型,疫情後在同城配送方向發力,目前銷售額1500萬元左右,遠超去年;35歲的花椒電商歐陽書智,打造集加工、冷鏈、電商一體的現代化合作社,每年帶動地區花椒銷售1億元左右……隴原大地上,小鎮青年藉助電商產業,不斷實現自我價值。
50歲的黃芪種植戶王秋蘭,越來越注重種植、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產品優質、產量攀升,讓她告別了多年的貧困生活;52歲花椒種植戶石成仁,花椒不愁賣,土坯房換成兩層新別院,成爲山腰間靚麗的風景……昔日農村貧困人口,因電商打開銷路,迎來小康生活。
今年11月1日至3日,“雙十一”第一波售賣期,阿里平臺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76%,農產品總件數同比增長32%。“‘雙十一’農村電商的興旺氣息,展現了農村市場的潛力和中國經濟復甦的韌性。”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秘書長左臣明說。
左臣明介紹,根據數據顯示,佔比全國行政村總數1%的“淘寶村”及佔比全國鄉鎮總數5.8%的“淘寶鎮”,截至今年6月,今年網店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創造828萬個就業機會,在甘肅、雲南等中西部地區效果尤其顯著。
“農村電商迅速崛起帶動各地特色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讓更多年輕人擁有返鄉創業機會,有效彌補了鄉村發展短板。”左臣明說,這將進一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爲鄉村振興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