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有5不過,後代福氣多”,60歲以後儘量別過5種壽,對誰都好!

家有老人過壽,後輩肯定是開心的,還會天南地北的趕回來,就是讓老人開心、快樂,並且祝福老人能健康又長壽。

不過自古以來,關於過壽也是有許多規矩和習俗的。比如在民間就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還有“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都是說這些年齡段對老人來說是“坎年”,是不宜大操大辦過壽的。

另外還有着“壽有五不過,後代福氣多。”的說法,指的就是老人們過壽的話,有五種情況下是不宜過壽的,這樣對子女和老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那到底是哪“五不過”呢?年過60歲的老人們,要了解一下。

第一,指的是不能頻繁地過壽,此爲一不過。

傳統習俗中,過壽都是要年滿60歲纔可以,而且在過去還講究“母在不慶生”,即父母健在的話,那麼兒子年齡再大也是不能過壽慶生的。

不過現在很多地方沒有這個習俗了,但是過壽也基本是遵守過大壽的規矩。所謂大壽,就一般是指逢十的年紀。大壽十年一慶,莊重而具儀式感;而小壽五年之期,相對簡約一點,都是家裡人聚在一起,吃一頓熱鬧的飯就差不多了。

之所以過壽不能太頻繁,那是因爲若今年過壽,明年又過,便失了過壽應有的鄭重。再者,若家中老人的生日相近,都過壽易引他人非議。

這並非是一種無端的約束,而是在提醒人們,過壽應是對生命歷程的敬重與紀念,而非流於形式的頻繁慶典。這樣不僅增加了家庭的開支,而且也會給親友增加麻煩。

第二個是過壽可提前而不可推遲,此乃二不過。

在我國民間,很多地方都有這個規矩,就是老人或者是家中有人過壽的話,一般遇到什麼特殊的情況,比如在過壽的日子要外出,或者是家中有重要的事情,因此就會選擇提前給老人過壽。這樣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提前過壽還能顯得更爲重視。

但是如果過了生日的日期了,那就不宜再補過生日了。年輕人可能沒有什麼,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就忌諱這一點。這其中蘊含着人們對生命敬畏與順應天命的態度。

第三是不過以斂財爲目的壽。

過壽應是家族親情的凝聚與尊老敬老的彰顯,若將其淪爲斂財的手段,便扭曲了過壽的本真意義。

這樣的行爲會讓原本純粹的親情與祝福沾染銅臭,破壞家族關係的和諧與美好。它告誡着子孫,家族的傳承應以情爲重,以德爲先,莫讓物質利益侵蝕了家族情感的根基。

第四是不過高齡壽宴。

隨着年紀增長,生命愈發顯得珍貴而脆弱。高齡之時,少過壽並非是對長壽的忽視,而是一種低調與內斂的智慧。

過多的壽宴應酬,於老人而言可能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負擔。這樣對老人的身體健康反而不利的。

這是在向後人傳遞一種寧靜致遠、淡泊養生的生活態度,讓他們懂得在生命的暮年,應追求內心的平和與精神的富足,而非外在的虛榮與喧囂。

最後,不過太奢華的壽宴,忌大操大辦與過度張揚。

奢華的壽宴易使人陷入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與攀比之中,忘記了過壽的初心是對生命的感恩與家族情感的交融。

樸素而溫馨的壽宴,更能承載家族成員間真摯的情感與祝福。它啓示後人,無論生活富足與否,都應秉持謙遜質樸的品德,不炫耀、不張揚,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榮辱得失。

“壽有五不過”,不僅僅是一種過壽的習俗規範,更是一種家族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着家族前行的道路,讓子孫後代在遵循這些傳統的過程中,汲取爲人處世的智慧,修養品德心性,凝聚家族力量,從而福澤綿長,使家族在歲月的變遷中始終保持着和諧、美好與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