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藥:“健脾祛溼”的薏苡仁,還有兩個功用,值得我們學習
薏苡仁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味中藥,從植物屬性來說,它屬於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藥的部位是薏苡的成熟種仁,可以生用,也可以炒用。
歷代中藥本草家認爲,薏苡仁性味甘、淡而涼,能入脾、胃、肺三經,主要就是能利水滲溼,健脾除痹,排膿消癰。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薏苡仁的認知,基本都是知道它能健脾利溼,對於後面的兩種功用,所知者就很少了。由此可見,我們有必要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並熟悉它。
在歷代醫家的筆下,薏苡仁也有很多寫法,除了薏苡仁之外,還有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生米仁、炒薏苡仁等很多別名。當然,這些別名也是不隨意寫的,其中的炒薏仁更適合健脾,其它則更適合利溼。
綜合歷代醫家對薏苡仁的使用經驗,大致有如下幾點值得學習:
1、 利溼:可以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溼溫等症。
薏苡仁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利水滲溼,但相對來說作用較爲和緩,且由於它性味偏於寒涼,所以常被用於溼熱內蘊之症。
如小便短赤,可與滑石、通草等配伍;
對溼溫之病邪在氣分,而溼邪偏勝者,可與杏仁、蔻仁、竹葉、木通等配伍。
薏苡仁還有健脾之功,也可以用以調治脾虛水腫、腳氣腫痛,常與茯苓、白朮、木瓜、吳茱萸等配伍。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說的腳氣,並不是現代人說的腳丫瘙癢,而是由於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組病症。
2、用於泄瀉、帶下:
由於薏苡仁既能健脾,又能滲溼,所以很適合脾虛有溼的泄瀉、帶下,一般常與白朮、茯苓等配伍,如著名的完帶湯。
3、用於溼滯痹痛、筋脈拘攣等症:
薏苡仁利溼消腫的同時,還能祛除溼邪、緩和拘攣,所以也常被用於溼滯皮肉筋脈、從而引起的痹痛拘攣,一般常與桂枝、蒼朮等配伍。
3、 用於肺癰、腸癰:
在古代中醫眼裡,薏苡仁上能清肺熱,下利腸胃溼熱,在很多內癰之症,也喜歡用它來排膿消癰之功。
如《千金方》裡的娥葦莖湯,針對肺癰胸痛、咯吐膿痰而設,和鮮蘆根、冬瓜子、桃仁、魚腥草等配伍;而和敗醬草、附子等配伍,又被用於腸癰。
由於薏苡仁性味甘淡而寒,但總的來說偏於平和,所以,它的用量也稍微偏大。
我們再看看一看古代著名本草家關於薏苡仁的一些論述:
《本草經疏》:
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腎經,滲溼、健脾是其兩大功能。利水滲溼以治小便不利,除溼利痹以治溼滯痹痛,且能健脾止瀉,又能排膿消癰之效,性屬和平,滲而不峻,補而不膩。乃清補淡滲之品,唯藥力和緩,且質地較重,故用量須倍於他藥。
關於薏苡仁和茯苓的對比,雖然兩者經常一起使用,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首先,兩者都是甘淡平和的滲溼健脾之品,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茯苓兼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作用,且還能化痰除飲;
而薏苡仁和茯苓比起來,雖然不具備寧心之妙,卻有不錯的排膿消癰之能,所以又是常用的溼痹之藥。
最後,介紹一下古人用薏苡仁養生的例子:
王孟英在(《溫病條辨》裡創立的三仁湯,就是以薏苡仁爲君藥,針對溫病出起出現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飢,午後身熱之證。
此外,古人也有用生薏米煮湯吃,有利於去溼除風;如果炒熟後煮食,更利於用於健脾益胃、適合調理脾虛泄瀉。
同時,古人還把薏米當作糧食吃,無論是煮粥、還是做湯均可。比如在夏秋季,用薏米和冬瓜一起煮湯,既可佐餐食用,還能清暑利溼。
此外,古人還有用薏米養顏者,如把鮮奶煮沸,加入一些薏仁粉,攪拌均勻後食用,以保持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