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瘤治療的歷史性一夜
三代ALK抑制劑洛拉替尼,註定載入癌症治療史冊。
今年ASCO會議第一天,洛拉替尼CROWN研究隨訪5年數據正式公佈。
數據顯示,洛拉替尼一線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CROWN研究5年隨訪結果中,洛拉替尼組患者5年無進展生存率60%,中位無進展生存期仍未達到。
隨訪5年仍沒有達到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這不僅是單藥靶向治療在晚期NSCLC領域,更是整個實體瘤領域目前取得的最長的PFS,患者生存獲益史無前例。
對於晚期肺癌患者來說,一線藥物所帶來的總生存期(OS)及無進展生存期(PFS)延長,是患者"長生存"的關鍵治療窗口。
而在臨牀中,通常將"5年生存且無進展復發"定義爲"臨牀治癒"。儘管這並不代表徹底安全,但洛拉替尼依然立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爲,在此之前,臨牀治癒幾乎是晚期NSCLC患者無法企及的夢想。
儘管短期內,癌症還很難達到像高血壓、糖尿病這種幾十年漫長的慢病管理,但相較於既往的幾個月的生存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中理想的治療效果是提升患者的5年PFS率,如今洛拉替尼60%的5年PFS率,或許會將這一預期,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無論如何,我們都期待着,醫學的每一次躍進,推動癌症從絕望深淵向可控慢性病的邊界邁進。
01 "最長的PFS"
在NSCLC領域,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有着"鑽石突變"之稱:
ALK重排佔比約爲6%-7%,雖稀有但有效。
目前,靶向治療領域三代ALK 抑制劑完美接力,療效呈階梯式上升,不斷提高着患者的生存期。
2011年,克唑替尼被FDA批准用於治療ALK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這是第一款針對ALK突變的靶向治療藥物,但由於躲不過耐藥性的命運,二代ALK靶向藥物塞瑞替尼、阿來替尼,三代洛拉替尼相繼問世。
在阿來替尼的三期研究J-ALEX試驗中,在爲期68個月(5.6)年的隨訪後,阿來替尼組40.8%的患者和克唑替尼組39.4%的患者發生了死亡,因此兩組均沒有中位生存期的數值;在5年生存率方面,則分別爲60.85%、64.11%。
而在2022年ESMO會議上,一項"比較阿來替尼與克唑替尼治療亞洲初治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的III期、開放性研究(ALESIA研究)"5年隨訪數據公佈,阿來替尼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爲41.6個月,顯著優於克唑替尼組的11.1個月。
這一數據足夠驚豔,是當時已公佈ALK-TKIs研究中位PFS數據中的最優結果。
作爲三代ALK抑制劑的洛拉替尼,療效更好。在III期臨牀研究CROWN中,相比克唑替尼組,其降低了73%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了99.3%的顱內進展。
而經歷36.7個月的隨訪後,洛拉替尼組也沒達到mPFS,換句話說,mPFS已經超過3年。洛拉替尼也憑此數據獲批上市。
如今,2年過去,洛拉替尼的優勢更明顯。最新的隨訪數據顯示,作爲對照的克唑替尼組患者mPFS只有9.1個月,而洛拉替尼組患者在中位60.2個月的隨訪後仍未達到mPFS。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爲60%和8%。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Benjamin Solomon在演講前表示,新長期分析中看到的益處"對應於ALK陽性NSCLC中有史以來最長的PFS,實際上據我們所知,這是迄今爲止任何肺癌靶向治療中最長的PFS。"
02 刷新紀錄背後
爲什麼洛拉替尼的療效這麼好?核心在於兩點。
其一,其通過結構優化,能夠更好地解決耐藥性問題。
由於克唑替尼應對ALK依賴型突變較差,很容易出現耐藥性,因此很快就出現了阿來替尼、恩沙替尼等第二代產品,它們的核心目標就是填補克唑替尼耐藥後的空白市場。不過,第二代產品均爲無環類、長鏈狀化合物,更易受到溶劑前區域突變的影響,雖然解決了部分耐藥性問題,但仍有大量需求沒有滿足。
而洛拉替尼結構不同於一、二代ALK抑制劑,可覆蓋幾乎全部一、二代ALK抑制劑耐藥的單點突變。事實證明,其結構優勢已經轉化爲臨牀療效。
當然,不同於EGFR抑制劑競爭格局,儘管ALK抑制劑已經出到了第三代產品,但市場並非完全替代關係。目前,後者三代同堂,且全球最賺錢的ALK抑制劑產品是阿來替尼。
其二,洛拉替尼針對腦轉移療效足夠好。
ALK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本就是非常容易發生腦轉移的一類腫瘤,大約30%的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經發生了腦轉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着生存時間的延長,腦轉移發生率也在不斷升高。
一旦發生腦轉移的患者預後更差,但由於克唑替尼血腦屏障透過率低,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無法達到有效濃度;因此,針對已發生腦轉移患者,治療需求一直沒得到滿足。二代ALK抑制劑也應運而生,相比克唑替尼,阿來替尼和布加替尼系統和顱內療效都更優異。
而洛拉替尼在設計之初除了考慮耐藥性,還考慮了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非P-gp底物、高脂溶性、抑制劑SSP1基因表達特點共同促進它穿透血腦屏障,發揮顱內抗腫瘤作用。
CROWN研究中,雖然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的客觀緩解率差異不大(81% vs 63%),但顱內客觀緩解率(60% vs 11%)和顱內完全緩解率(49% vs 5%)的差異,均十分明顯。
而此次隨訪5年後,顯示無論基線是否存在腦轉移,洛拉替尼均能延長顱內無進展時間。具體來說,基線有腦轉移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組83%在5年內未發生顱內進展,克唑替尼組全部在2年內出現顱內進展,洛拉替尼降低了97%的顱內進展風險;
基線沒有腦轉移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組96%的患者5年內未發生腦轉移,而克唑替尼組只有27%,洛拉替尼減少了95%的腦轉移風險。
這些數據表明,洛拉替尼不僅能夠預防現有腦轉移的進展,還能預防或延緩新腦轉移的進展,爲患者帶來臨牀獲益。
當然,王者也有煩惱。
03 癌症治療的next level
儘管最新的隨訪研究顯示,洛拉替尼的安全性分析與先前一致,未出現新的安全性信號。但安全性問題,卻是洛拉替尼一直以來最大的"痛"。
其毒性反應特徵與既往ALK抑制劑不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爲高脂血症、CNS反應。其中,CNS不良事件主要爲1-2級,雖然較少影響劑量減量、PFS,部分患者也不需要進行干預,但整體而言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
根據CROWN研究,CNS不良事件發生率爲35%,在18.3個月隨訪後,仍有38%的人毒性未緩解。
隨着腫瘤"慢病化"管理日漸成爲現實,ALK抑制劑的用藥安全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正因此,洛拉替尼療效雖然十分突出,但考慮到安全性問題,一線直接使用它仍有不小的爭議。
按照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醫生的說法,阿來替尼、布加替尼在腦轉移的治療方面普遍優於克唑替尼,因此克唑替尼已從治療方案中"退休"了;而阿來替尼與布加替尼療效相當,但副作用存在明顯差異,目前,更多醫生會使用阿來替尼作爲一線治療;最爲前沿的洛拉替尼,雖然療效更爲強勁,但副作用也更多,因此並非患者一線優選藥物。
換句話說,醫生在臨牀上會更傾向一線使用阿來替尼,而當阿來替尼耐藥後,以勞拉替尼爲備選後續藥物。畢竟,活得長和活得好是絕大多數人都想要兼得的。
如今,隨着洛拉替尼的5年隨訪數據公佈,長期生存獲益逐漸被驗證,或許會改變這一現狀。而醫生在臨牀中如何全面評估洛拉替尼的療效-風險,使得患者臨牀獲益最大化,也將左右着ALK抑制劑的市場座次。
早在202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Sai-Hong Ou教授在其發表於《JTO》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便指出,洛拉替尼的中位PFS可能達60個月或更長。
如今這一猜想得到驗證之際,他再次表示,和前代ALK抑制劑相比,洛拉替尼具有更低的IC50值,這也意味着洛拉替尼的抗腫瘤活性更強。目前,洛拉替尼的PFS率每年僅降低2%左右,按照這一趨勢發展,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的PFS將有望超過10年。
在一些癌種中,一款靶向藥物哪怕能夠提升患者一個月的生存期,也代表着這個藥物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畢竟癌症治療的難度大家都有目共睹。
也正因此,傳統中理想的治療效果是提升患者的5年PFS率,如今洛拉替尼高達60%的5年PFS率,或許會將這一預期,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癌症的治療週期相比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尚存巨大差距,但較過往數月的生存期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期待醫學的每一次躍進,繼續推動癌症從絕望深淵向可控慢性病的邊界邁進,爲更多患者帶去希望。正如今年ASCO年會的主題,The Art and Science of Cancer Care: From Comfort to C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