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紙癡”黃宏健:“復活”開化紙 千年古紙走向世界

黃宏健在工廠造紙。 黃鑫康

中新網衢州6月28日電(張斌 汪旭瑩)走進一家白牆青瓦的僻靜院落,淡淡的紙漿氣味撲面而來。來自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的民建會員——開化紙技藝傳承人黃宏健正拿着剛造出的新紙樣反覆端詳,認真地對比纖維紙性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自“出生”以來,便成爲世界各國保存文化傳播文明載體。開化紙是中國手工代表之一。明清時期,開化紙爲《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書籍所用。隨着時代發展,約在百年前,開化紙生產技藝一度近乎失傳。

開化紙“薄如蟬翼”。 汪旭瑩 攝

因對此感到惋惜,2011年起,開化人黃宏健一頭鑽進“復活”開化紙的工作中,每天在工廠忙活造紙。

最初,黃宏健是和妻子在自家飯店廚房,用高壓鍋廚具試驗造紙,試製的紙張質量有些粗糙。彼時,他每天開車尋訪求藝,踏遍開化山野找尋原料,白天調查、做試驗,晚上則閱覽史志自學造紙課程

黃宏健介紹,三年以後,因一直在投入而缺乏收入,夫妻倆花光了家裡二十多年積攢的數十萬元,後來甚至靠貸款爲生。“2015年,我們真的是咬牙過來的,當時考慮如果還是看不到希望就算了,大不了重新做農民。”

開化紙《紅色軌跡文創產品。 黃宏健 攝

2017年3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牽線搭橋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楊玉良的院士工作站在開化縣正式啓用。有了復旦團隊的科技支撐,黃宏健接續摸索。很快,他開化紙事業有了質的變化。

如今,黃宏健所造開化紙紙性已與古代開化紙高度接近。據介紹,開化紙工藝複雜,一張手工紙需要七十二道精細工藝。

典籍印刷用紙基礎上,他相繼開發出古籍修復用紙、書畫用紙、版畫用紙等紙種,且收穫一系列成果。如在2018年,黃宏健成功研製出1.6克每平方米修復用紙,走上古籍修復用紙的行業前沿

黃宏健笑稱,開化紙是一個“坑”,因爲造一張好紙很難,很少有人能堅持這麼久。“當我越走近開化紙,我就越知道它的價值。瞭解越深,我就越無法放棄。”

爲把這一傳統手工紙技藝發揚光大,黃宏健意識到,他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原來我是初中學歷,爲了能與更多專業人士溝通,我去讀了兩年半的專科。”黃宏健說。

開化紙古本。 汪旭瑩 攝

後來,他還加入民建,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一員,希望在統一戰線的“同心圓”中,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作出自己的貢獻。據悉,黃宏健還獲得2020年度衢州市統一戰線領域“傑出工匠(大師)”榮譽稱號

前不久,黃宏健參與制作的文創產品《紅色軌跡》出爐,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等12張圖紋精細的版畫,印在細膩潔白的開化紙之上,“紅色足跡”鐫刻清晰。黃宏健希望,以此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獻禮。

黃宏健告訴記者,自己要豐富自身知識,拓寬國際化視野,不再侷限於造出開化紙,而是要讓開化紙走向世界舞臺,成爲中國手工紙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