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救下一代創造力 總綱須大修

國教行動聯盟等教育團體發起「自己的孩子自己救、街頭公民審議12年國教」遊行,近千位家長與孩子一起上街頭,表達對12年國教入學制度不滿。(郭吉銓攝)

「12年國教」初步啓動,筆者以爲,新修總綱草案存在雙重隱憂:一是隻重知識技能,漠視人格品德教育,「文化基本教材」不升反降,被對半砍到只剩兩學分;二是科科等值,爲了方便新增非核心課程,竟將國、英、數等核心課程砍掉四分之一,完全沒有課程等級區分概念。

「總綱草案」一再強調「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實包括人格道德與知識技能兩部分,前者重在培養行己有恥,有責任感又有正義感的賢者,關乎待人接物;後者重在專業知能,含括一切謀生技能的學習。德能兼備,方名「全人」。

今天的臺灣,最需要的是人格道德教育,唯有人格道德,纔是國民教育的核心價值。人格,只是一個主體的自覺;道德,則是內在心甘情願的自我節制,這個道德自律能力的高低,正是人格尊嚴的重要指標。

長期以來,臺灣在半調的民主狂潮席捲下,政治人物往往只顧選票,百姓福利置一邊,上焉者若非鄉愿徇俗,譁衆取寵,粉飾太平,全無責任感;下焉者則抱殘守缺,無所作爲,甚至茍且營私,以天下蒼生爲芻狗。導致整個社會價值錯亂,黑白混淆,正義不彰。集體無明又放肆的結果,馴至所謂「人心失去就,中人可橫行」。上一代不行,總希望下一代能更有出息,唯有期待文化教育政策或能挽狂瀾於既倒。然而,我們從「12年國教」總綱裡,不僅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天光,反而感受到太多不吉祥徵兆。

經爬梳髮現,原來總綱小組也把「通識教育」拿來充當其所謂的「全人」教育。可笑的是,總綱竟以「非考科」作爲「通識」的界定,嚴重誤解「通識」教育的實質內涵。嚴格意義的「通識」,是相對於專業知識技能而言,一般專業知能注重的是概念解析的專精,是別異,屬於生命的廣度與深度。通識注重的是性靈會通的博雅,是合同,屬於生命的強度,也正是「全人」教育居於關鍵角色的人格道德部分。

擬定這種只教知識不教做人,捨本逐末的「半人」式方案,卻期待能「適性揚才」而達成「全人」教育的理想目標,那不過是畫餅充飢罷了!

增加選課學習的自主空間,立意固然良善,但也不能以犧牲核心課程爲代價,否則便會得不償失。尤其國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共同基礎能力,「文教」全在教仁教孝,更是學生人格生命信息的重要來源,關乎存在的智能,學了一輩子都用得着,故只能增而不宜減。這兩種課程,正是所有課程核心中的核心,研修小組在這上頭近乎兒戲地揮刀,何止是不懂教育,簡直是背道而馳!

國民教育是一切建設的根本,更是國家競爭力之所繫。這一套教改方案既已紕謬百出,如不能懸崖勒馬,暫緩實施,也當亟謀救正,大幅翻修。若只爲博得表面虛浮的政績而執迷不回,勢將使下一代國民的抗壓力與創造力大幅弱化,耗費民脂民膏不說,猶恐將功德翻成造孽而大失民心。馬政府不宜等閒視之!(作者爲「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共同發起人、明道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