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因盜墓重見天日的國軍遊擊健兒(徐全)

(圖/百度百科)

在安徽太湖縣大石鄉,有一座對日抗戰時期的陣亡將士公墓。值得留意的是,這座公墓是國軍游擊隊建造的。這個國軍遊擊部隊的全名是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而它的公墓建造於1944年。一個個殘碑以及碑文,都記錄着國軍遊擊健兒爲對日抗戰作出的巨大貢獻和努力,可謂青史長昭。

戰區與政府協同的游擊隊

抗戰時期的中華民國敵後遊擊武裝,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國軍正規軍部隊在敵後執行任務和作戰,較爲突出的例如隸屬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忠義救國軍;第二種是由地方政府組織、發起的保安團隊、民團改編爲敵後抗敵武裝,較爲有名的例如青島保安總隊;第三種則完全是由民間發起、政府和國軍作爲後援的抗敵團隊,赫赫有名、有「抗戰游擊隊之母」之稱的趙洪文國領導的武裝,堅定忠貞於中華民國政府。

從第十一挺進縱隊的歷史可以看到,在對日抗戰時期,部分敵後遊擊部隊是由國軍的戰區在軍事上統領、而政府負責組織和管理。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是1939年第五戰區爲進行敵後遊擊作戰而編成的遊擊作戰部隊。1939年5月,國軍第五戰司令長官部戰區內各遊擊部隊。戰區內的安徽省按照戰區命令將各路人民自衛軍整編爲遊擊縱隊。整個安徽省編成17個遊擊縱隊。第十一挺進縱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祠墓巍巍顯忠魂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後,國軍遊擊部隊在太湖縣原相石鄉安良保無相寺建成一座烈士墓。據1987年出版的中共《太湖文史資料》第四輯記載:對日抗戰勝利後,國軍第十一、第八挺進縱隊在太湖縣原相石鄉安良保無相寺建立陣亡將士墓;形似撐開的巨傘;墓前一米多高的石碑刻有「抗日陣亡官兵之墓」幾個大字;公墓紀念塔爲青磚結構,塔頂安裝巨鷹,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題字「抗日英雄爲國捐軀」8個大字。

墓中埋葬百餘具遺骨,是國軍在安慶、月山、高河埠、望江等地與日軍作戰而陣亡的烈士。公墓有一座八角亭,亭內有國軍陣亡將士靈位。八角亭周圍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有碑文。烈士碑落成時,八角亭內掛有匾額。八角亭附近舞臺,建有6個茶亭。

公墓目前共找到殘碑15塊。第一塊字樣爲「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抗戰陣亡烈士公墓」,右有4字爲「先烈之血」,左4字爲「革命之花」。

第二塊碑字樣爲「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墓誌銘」,落款時間爲「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穀旦」,即1944年,由支隊長潘覺民撰書。

第三塊碑爲「本支隊忠烈祠落成碑記」,也由潘覺民所寫。

第四塊碑爲「中校支隊副羅君鴻輝墓碑記」。

第五塊碑是該部第一大隊長許作榮爲本支隊烈士祠和公墓落成而題寫的紀念文。全文爲:

「嗟我弟兄,隨我從徵,身冒鋒刃,至死爲榮,功在豐碑,並垂祠墓,山高水長,同斯千古」。

第六塊碑爲支隊副陳某某所題,全文爲:

「將士英烈,震爍人寰,江淮轉戰,偉績斑斑,浩氣磅礡,充塞南國,留茲祠墓,永壯河山」。

第七塊碑爲時宿松縣長朱尚文所題,爲「民族之光」四個大字。

第八塊碑是楊士德所題的詩。

第九塊碑爲烈士祠墓界碑。

碑十、十一爲烈士名錄。

碑十二佚名,文爲「甲馬行空」。

第十三塊碑爲時任太湖縣長劉幹所題「碧血千秋」。

第十四塊碑爲支隊長潘覺民所題,全文爲:

「桐柏鍾靈,長淮毓秀,誕生健兒。驕陽肆虐,灼我河山,毀家紓難。從餘數年,轉戰南北,入烈出生。埋爾骸骨,立此豐碑,天長地久」。

第十五塊碑爲張演濱所題,全文爲:

「猿鶴歸何處,名流異代芳。家山銷戰氣,盜藪靖漁光。埋骨猶餘烈,懷人永可傷。死生袍澤世,擊馬吊斜陽」。

公墓墓誌銘全文如下:

安徽穎亳之間,代出英傑,民風剛勁,民氣激昂,淮上向與關西並駕齊驅,就餘親歷,益信前言之不謬也。餘束髮讀書,壯年遊學於東瀛,返國後側身軍旅。民二十八夏,應皖省前故主席廖公之命,收編穎阜渦亳四縣人民自衛軍,改爲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餘充支隊長。是軍官兵胥足,毀家紓難,衆志成城,原未取民間一帛一粟,其志亦良苦。從餘以來,自皖北移防望江,今已數年,外摧頑敵,內蕩梟氛,大小數十餘戰,其間抗敵如亳縣十二里廟,白沙南埠臨渙三集,巢縣盛家橋,望江石牛山各役,殲敵數十名或數百名,斃其少佐二人,奪取戰利品無算。猶以盛家橋、石牛山兩役爲最壯烈,予敵大創,不敢正視,剿匪於巢縣銀屏山,槐林咀,郭家山及宿望交界之泊湖,靡不肅清,無遺民得安枕。猶以泊湖一役,摧毀異軍數年老巢,論者謂與衛將軍金家寨一役相媲美,實則不敢擬耳。茲數役也,雖戰功標炳,而在石牛山一勝之下,我官兵爲國家爭生存、爲人民謀安謐,奮不顧身,死亡枕籍、曝屍露骨,良用慨然。是旭我同胞節約集資,建烈士墓及忠烈祠於泊湖之陽,蓋所以表英烈、慰前壤也,後之過斯墓者,當必憑弔依依不置矣。因爲之銘曰:

籲我同胞,爲國宣勞,生爲俊傑,歿亦英豪,山河壯色,祠墓巍巍,軍人天職,斯德所歸。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穀旦

支隊長潘覺民撰書

另有副支隊長羅鴻輝的墓碑記如下:

中校支隊副羅君鴻輝墓碑記

羅君鴻輝,廣西柳城人也,幼具大志,冠萃羣倫,卒業於小學,即考入中央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後乃服務於第十五軍及第八軍旅調廣西柳洲區民團指揮部,歷充排連長,二十六年蘆溝事起,八桂健兒爭先北上抗敵,于于奉編爲四十八軍,隨軍跡跡遍江淮,參加大小戰役凡數十起,而君殺敵豪邁,未有後人者也,得長官之嘉許,擢升營長,二十八年十月奉調本支隊中校支隊副,建樹頗多,素爲同仁所推仰,爲時未幾,乃積勞而成疾,詎之藥石無靈,竟於民國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病逝潛山駕霧衝,軍次悽風慘雨,痛悼同深,憶君生年智勇過人,學術兼備,持身高潔,爲國忘人,乃同仁中不可多得者,畢生精力盡瘁於國事,戎馬倥傯,奔走近二十年,猶孑然一身,囊橐蕭條,家山萬里,親老子幼,目摯斯情,能不悲哉然,經同仁集資,營葬於駕霧上衝山之陽,茲以本支隊擇定太湖徐家橋南山之隙地,收集忠烈遺骸,都爲一穸,復將君之靈柩遷附葬焉,從此忠魂烈魄,得有依歸,英名偉績,同垂不朽矣,謹書數語,以志梗概

三臺潘覺民撰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 月 日

這座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的公墓雄辯地說明,國軍在敵後的遊擊作戰歷史極爲豐沛。公墓或紀念碑本身就是這種歷史的有型見證。同時,也可以看到很值得玩味的歷史細節:在對日抗戰中,國軍游擊隊的作戰,既有日軍,也有中共;這種國、共、日三邊交錯的格局,也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寫照。在前文的墓誌銘中,第五戰區第十一挺進縱隊第一支隊被敘述的戰績,除了消滅日軍之外,就是與「異軍」交戰。此處的「異軍」,定然就是指中共的武裝──如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游擊隊等。在當時,中共也的確依託自己領導的新四軍,在皖西南地區成立了不少由自己領導的民衆武裝,也成立皖江抗日根據地。進行政權建設。這些都成爲國軍與中共不停爆發衝突的原因。

毀滅性的破壞

這座公墓原本有紀念廣場、忠烈祠、烈士公墓、八角紀念亭等。非常遺憾,公墓在中國大陸極左盛行的年代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僅有殘碑。這座國軍游擊隊的光榮戰史及公墓,也被徹底塵封。

到了西元2009年,因爲有盜掘古墓者在附近盜墓,令陣亡將士白骨曝露,使得地方政府主管單位開始對墓區進行發掘,並蒐集殘碑,重建了墓園。重建後的墓園,讓往來的人們能夠回看當年在對日抗戰中,國軍遊擊健兒的堅苦卓絕之奮鬥。作爲今人的我們,依舊可以從這些殘碑中找尋當年國軍在敵後遊擊作戰的歷史和場景。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

史話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