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鮮卑族皇帝令崇洋媚外者汗顏的政策(朱偉嶽)
小朋友在北魏《敕勒川狩獵圖》背景牆前駐足。圖爲大陸城市舉辦《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覽。(中新社)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複雜多樣,但有幾點特別值得一述:
一、五胡固然亂華了,但華夏民族中也增加了五胡,增添了不同的風采和活力。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西元471~499年)在位時,先後下令推行漢化政策,像採用漢人官制或施政的政策,還算是見賢思齊的舉措,已很值得讚揚了,但這孝文帝還有一些改革,可能會令現在許多崇洋媚外的人汗顏。這鮮卑拓跋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要政約如次:
1.改漢服,拓跋宏先是頒賜百官漢式冠服,由官方打頭,後普及至民間,自上而下,完成服裝的全面更迭,鮮卑人不準穿鮮卑冠服了。
2.禁胡語,北魏的官方語言由鮮卑語變爲漢語,且禁止鮮卑語和其他胡語作爲通用語言。
3.改籍貫,所有遷居洛陽的鮮卑人,籍貫不再是「代人」(北魏前身爲代國),而通通算是洛陽人。
4.禁歸葬,死後的鮮卑人,不得歸葬北方,以葬地更替的方式取代鮮卑人落葉歸根的想法,使他們對洛陽產生本土認同感。
5.改姓氏,將鮮卑姓氏依照發音相近的原則,全部改爲漢人單姓,拓跋宏自己率爲人先,將「拓跋」改爲「元」姓。也有些複音姓,如「尉遲」之類。
6.通婚,拓跋宏下令,禁止同姓的鮮卑人通婚,納入漢人世家的女兒入宮,並積極推動鮮卑貴族與漢人世族通婚,促使兩族血統融合。
7.尊孔尊儒,拓跋宏自幼修習漢文,文化底蘊頗爲深厚。遷都後,拓跋宏積極開辦學校,提高鮮卑人教育程度,普及漢文化落地。
這位拓跋宏先生,不,應稱元宏先生,還乾脆把北魏的首都,在許多族人的反對下,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搬到洛陽,硬把鮮卑族人,盡其可能地融入華夏中國。真是一位見賢能思齊,勇於變革而納長棄短的偉大人物,難怪魏晉南北朝最後能統一華夏的政體隋朝,就是承襲北魏的糸列朝代而來。
二、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是亂了,華夏衣冠是倉皇地南渡了,但這倉皇南遷的約50~100萬人口,也帶來了文化及大量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作物種前進南方,使南方得到較快速的大規模開發。東晉初期南方人口約1050萬人,到東晉末年人口已達1746萬人。
東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約30萬,成爲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包含冶煉及船舶製造的集散地,造船能力已可輕鬆建造萬斛(300噸)以上艦船;尤其冶煉業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得到更好品質的鋼鐵。在熱處理技術中發明了油淬,使鑄鐵可鍛化,最後鍛鑄件成爲鋼鐵的主要產品,不僅提升了民生日常用品的性能,也加強了軍用品的功能和造船業進步。
灌鋼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用它生產的鐵除製造武器外,尚有較多的富餘,可以用於製造民生工具。尤其是堅硬耐磨的灌鋼工具的出現,是生產工具的一大革新,爲丘陵、崗埠、湖泊、沼澤、灘塗的開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紡織業其時已有紡織機,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馬鈞,對老式紡織機加以改良後,一種新式織綾機的生產效率竟提高了4、5倍,並可有不同花紋圖案。
當時製紙業也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完全替代竹簡和絹布。制瓷業在製成技術上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於是建康城內「貢使商旅,方舟萬計」。城內有4個副都心,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餘處。城外的貿易市場有10多個,大小來往船隻成千上萬。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康,頗有現代大都會的樣貌。除建康之外,另成都、江陵(荊州)、京口(鎮江)、襄陽、壽陽、番禺(廣州)等地,也是華夏中國及對海外各地的重要貿易中心。譬如番禺(廣州),是南洋各國、天竺(泛指印度次大陸各地)、獅子國(斯里蘭卡)、波斯(伊朗)等各地的商船:「每歲數至」,或「歲十餘至」的海陸交通匯集的商業城市,前文多次提及高僧法顯,要從斯里蘭卡搭客貨班船回廣州,結果迷航終回到青島,最後落腳建康,也是側面說明當時華夏中國商貿格局的文字。華夏中國的經濟重心,經由魏晉南北朝的融合重組,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直到今天,可以說是一個海權漸長的時代。
三、魏晉南北朝的半邊天下是五胡的江山,草原民族粗獷豪邁之風,對華夏的氏族或文人雅士言,自有其不勝衰亂之感。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託爲放逸,遂開啓了那個時代清談之風。其傑出秀異者,特別高談《老子》、《莊子》和《周易》三玄之學,玄學與印度東傳而來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走上儒釋道融合的道路。
概要演變情況是,漢朝初立時,經秦朝覆亡戰亂後,民生困苦,經濟凋弊,黃老講究無爲而治;輕徭薄賦學說受到重視,遂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幾乎斷絕。經兩個世代的休養生息後,國力日盛,到漢文帝、景帝時期,出現了由無爲到有爲的呼聲,亦即由道家思想到儒家思想的遞變趨勢。到漢武帝即位時,歷經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已得到重大的發展。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採董仲舒置《五經》博士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官吏主要從儒生中選拔,儒家得以逐步發展,成爲此後華夏中國政治傳統。
但這儒家固以孔子「仁政」、「修身」爲主幹,但也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展現了儒家的「相容」與「發展」特色。公元前48年漢元帝時,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室走向衰頹。公元前7年漢元帝之孫漢成帝死後,漢哀帝即位,大權進一步落入外戚王莽之手。漢哀帝之後爲漢平帝,平帝已經淪爲王莽的傀儡。年僅14歲的平帝病死,王莽立僅兩歲的劉嬰爲太子,自任「攝皇帝」。公元9年王莽廢除劉嬰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