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灣城的安全漏洞──臺灣在大航海時代的戰略地位(六)

臺南市鹿耳門天后宮,曾經在文化季的活動中,演出鄭成功率軍登陸鹿耳門故事。(洪榮志攝)

荷蘭的殖民者,最早建立的第一個據點是熱蘭遮城,漢人稱爲臺灣城(或大員城,都是閩南語的音譯)。臺灣城位於大鯤身的中心位置,扼守大員水道,三面環水,易守難攻。隨後,又在臺灣城以東的陸地建了普羅民遮城,漢人稱爲赤崁城。赤崁城與內陸交通方便,是人員、物資的集散地,包括建立在孤島上的臺灣城的物資也需要由赤崁城提供。荷蘭人修建赤崁城的目的主要是從商業價值考慮,而臺灣城則是軍事需要。

沙洲不是修建港口的理想場所,因爲附近海水淺,而且隨着時間,海岸線會往外推移,使原本的港口變成內陸城鎮。理想的港口是建立在岩石或火山島上,穩固而水深,例如雞籠港。但考慮到與中國大陸的距離,以及附近土地的耕種條件,在臺灣島西部還找不到一個比大員更好的地方。荷蘭殖民者到這裡建立據點,既有商業考慮,又有軍事考量,而臺江內海的存在恰好滿足了這兩個要求。

大陸福建電視臺曾到臺南市拍攝《閩南雄風》,描述鄭成功開發臺灣的史實,遍訪鹿耳門、赤崁樓等主要史蹟。(翁順利攝)

假設鄭成功從中國大陸過來直攻臺灣城,臺灣城出於軍事目的修建,城牆很堅固,城樓有炮臺,附近的港口有軍艦支援,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陷入膠着戰,不分勝負。而此時,赤崁城會源源不斷地替臺灣城提供物資,時間一長,遠道而來的鄭成功只能無功而返。所以,鄭成功想拿下臺灣城,最好先拿下防守薄弱的赤崁城,切斷臺灣城的物資來源,臺灣城就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投降是遲早的事。

想拿下赤崁城,就要進入臺江內海。而進入臺江內海的通道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大員島和北線尾島之間的大員水道,另一個是位於北線尾島北端的鹿耳門水道。大員水道深,是主要通道,鹿耳門水道淺,只能走一些小船。荷蘭人修建臺灣城正是爲了扼守大員水道,除了臺灣城,水道兩岸還修建了炮臺。荷蘭人原本於1627年在北線尾島北端也修建了堡壘,後來發現沒什麼用,1656年堡壘坍塌後就廢棄了,不再派人把守。一般武裝帆船船體較大,吃水深,走大員水道成爲唯一的選擇。從經濟上考量,精明的荷蘭人覺得沒必要再花錢守衛鹿耳門水道了。

但是,何斌發現其中的漏洞,每逢初一和十六,海水漲潮,鹿耳門水道可以通行大船。荷蘭人把防守的重心都放在臺灣城,而鹿耳門沒有派兵防守,如果趁漲潮時,完全可以從這裡進入臺江內海。

1661年3月底,鄭成功被暴風雨困在澎湖,心急如焚,正是想趕在4月初一這天到達鹿耳門,趁漲潮時從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如果錯過,又要等半個月。爲了不貽誤戰機,他當機立斷,強行渡海。

3月30日,鄭軍冒着暴風雨,和風浪搏鬥,終於在4月初一拂曉到達鹿耳門水道海外。

鄭成功先換上小船,親自登上北線尾島察看地形,同時派出潛水精兵進入臺江內海偵察。

中午,果然潮水大漲,鄭軍立即進入鹿耳門水道,然後兵分兩路:一路進入臺江內海,一路登陸北線尾島。進入臺江的艦隊是主力,搶佔北線尾島既是爲了控制鹿耳門水道,也是爲了保障主力後方的安全。

赤崁樓可說是臺灣歷史起點,目前留存建築是傳統清朝風格,後方有荷蘭城牆遺址。(陳志東攝)

荷蘭人對鄭軍的到來並非一無所知,如前所述,他們以爲鄭成功必然會從大員水道進入,將火力全部集中在大員水道兩岸,沒想到鄭成功出其不意,打了個措手不及。

進入臺江內海的艦隊兵分兩路:一路往南,切斷臺灣城和赤崁城的聯繫;一路往東,在禾寮港搶灘登陸。

附近的漢人和原住民聽說國姓爺來收拾荷蘭人,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幫助鄭軍登陸。據荷蘭方面的記載,大約有2萬5千名壯勞參與協助。

在禾寮港登陸的鄭軍立即南下,目標是包圍赤崁城。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重劃貿易版圖?》,作者:李不白,時報出版

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