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臺灣在大航海時代的戰略地位(八)

立在赤崁樓前的鄭成功受降圖,從前跪着的荷蘭人雕像,後來站起來了。(王英豪攝)

1661年10月,揆一仍不死心,想聯絡清軍夾擊鄭軍。荷蘭使者到達福建後,清軍要求荷蘭人先幫他們打下廈門,才能幫荷蘭人解臺灣之圍。揆一沒辦法,還有5艘戰艦漂泊在海上,就派他們去幫清軍打廈門。但領隊的已經被鄭軍打怕了,中途跑了,先到暹羅,後回巴達維亞,這個計劃泡湯了。駐守在臺灣城的一些士兵看不到希望,就出城投降了。

勾結清軍可真是讓鄭成功嚇出一身冷汗,當他從這些投降的荷蘭士兵口中得知消息後,決定馬上進攻臺灣城,又修建3座炮臺,挖了許多壕溝,務必儘快拿下臺灣城。

臺灣城的南方不遠處有一個小山包,也是大鯤身的至高點,荷蘭人在上面修建了烏特勒支碉堡,如果先拿下這裡,居高臨下,臺灣城就不在話下了。

鄭成功下令,集中火力炮轟烏特勒支碉堡。兩個小時內,鄭軍發射2500發炮彈,終於打開一個缺口,當天佔領了這個堡壘。鄭軍立即在此改建炮臺,居高臨下,向臺灣城猛烈攻擊。揆一在城上督戰,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無措。此時鄭成功再派通事李仲入城勸降。李仲對揆一說:

「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此處離爾國遙遠,安能久乎?藩主動柔遠之念,不忍加害,開爾一面:凡倉庫不許擅用;其餘爾等珍寶珠銀私積,悉聽載歸。如若執迷不悟,明日環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積壘齊攻。船毀城破,悔之莫及。」

前太師是指鄭芝龍,藩主是指鄭成功。大意是:這個地方不是你們的,以前就是我們的,今天不過是收回來而已。我們藩主仁慈,不想要你們的命,你們可以把私人的東西帶走,但公家的東西不許動。如果還不同意,改天我們就放火燒城,到時後悔都來不及。

此時臺灣城已經被圍困近9個月,彈盡糧絕,疾病流行,荷軍死傷1600人,能戰鬥的僅剩600人,荷蘭殖民評議會因此召開緊急會議,覺得這樣下去沒好果子吃,揆一別無選擇,只好出城投降。

1662年(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2月6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荷軍交出所有城堡、武器和物資。然後,揆一帶着剩下的900名荷蘭人(包括傷病人員),乘船離開臺灣。

2016年8月16日鄭成功適逢392歲誕辰,時任臺南市長的賴清德(右一)主持鄭成功秋祭併爲鄭成功銅像揭幕,強調鄭成功奠定臺灣主體性發展,鄭成功祖廟主委鄭有懋(右二)說,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是爲臺灣人、原住民出一口氣。(曹婷婷攝)

鄭成功攻取臺灣後,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大量漢人從東南沿海慕名而來,在這裡拓荒、生產、貿易。以臺灣爲基地,鄭成功原本可以和清廷好好較量一番,但接二連三的壞消息讓他憂憤成疾。

第一件,「遷海令」(遷界令)。清廷下令從山東到廣東沿海所有居民內遷50裡,50裡以內的房屋全部焚燬,田園廢棄,舟船也付之一炬,片板不得下海。鄭成功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海上貿易,清廷這一招無異於釜底抽薪,如果把這件事放在整個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看,清廷不是積極備戰,發展水師,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且不說爲沿海的百姓帶來多少災難,單是造船、航海技術,又不知倒退了多少年,所以200年後英國人來的時候,清廷毫無還手之力就不足爲奇了。

第二件,鄭芝龍之死。清廷本想拿鄭芝龍這枚棋子脅迫鄭成功投降,沒想到鄭成功的抗清決心這麼堅毅,這枚棋子就沒什麼價值了,留着還是個麻煩。終於,1661年11月24日,清廷在菜市口將鄭芝龍和幾個兒子斬殺。

開元寺後的「七絃竹」,相傳是鄭經之母董太夫人所手植。(詹伯望攝)

第三件,長子鄭經太不正經。鄭成功攻打臺灣時,讓鄭經鎮守廈門,調度沿海各島。這段時間裡,鄭經和四子鄭睿的乳母陳氏(昭娘)私通,還生了個兒子,取名鄭克臧。雖然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但從尊卑名分上講,無疑是亂倫。

沒有經濟來源,父親和兄弟慘死,兒子不成器,一連串的打擊讓鄭成功心力交瘁,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5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年僅39歲。

【本系列完】

本文節選自《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重劃貿易版圖?》,作者:李不白,時報出版。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