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他棕發藍眼,毅然奔赴中國抗日(莊秉漢)

陳瑞鈿的母親是秘魯人,所以有張西方人的臉孔,高挺的鼻樑,和一雙蔚藍大眼睛,外加身材壯碩、皮膚白皙,很難把他的身型樣貌和中國人連想在一起。(圖文:莊秉漢)

中華民國空軍抗戰時期,大家最爲耳熟能詳的飛行員是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樂以琴4位空戰英雄,再者即是陳納德將軍所率美軍自願隊(飛虎隊)的故事,他們嘯傲天際、捍衛中華領空,至今仍爲吾輩津津樂道無限緬懷。不過,其實還有一批華裔美籍飛行員,他們自願離開安逸的生活,不遠萬里回國參加戰鬥,似乎被後世所遺忘。在此,筆者要介紹一位華裔美籍空軍英雄陳瑞鈿少校,他是一位從美國返回中華民國抗戰的「王牌飛行員」。

陳瑞鈿(Arthur Chin,1913年-1997年),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父親籍貫是廣東臺山的中國人,母親是秘魯人,由於他有中國、秘魯混血的臉龐,西方人高挺的鼻樑,和一雙蔚藍大眼睛,外加身材壯碩、皮膚白皙,很難把他的身型樣貌和中國人連想在一起。

陳瑞鈿從小就對飛行有濃厚興趣,高中時期進入波特蘭的「美洲華僑航空學校」學習飛行,1931年他取得了美國飛行執照,同年918事變爆發,當時全美國華僑界相當憤慨,大家出錢出力以實際行動聲援中華民國對日抗戰,陳瑞鈿雖然擁有南美洲人的外表,不過骨子裡流着中國人血液,「內心聽見國家在召喚他」,1932年他與同一期航空學校畢業的華裔美籍青年遠渡重洋回到中國,志願參加中華民國空軍行列。

1930年代的中國,除了中央筧橋空軍體系外,若些省分握有自己的獨立空軍武力,陳瑞鈿的父親是廣東人,他抵達中國後,選擇加入地方軍閥陳濟棠主政廣東省的空軍,擔任准尉見習飛官,1933年2月升任少尉。1935年,他因表現優異被派往德國慕尼黑空軍轟炸學校學習進階戰鬥機飛行和戰術,1936年9月晉升中尉。當時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與國民政府對峙,大戰一觸即發。不過,廣東空軍司令黃光銳不甘爲陳濟棠所用,黃率領廣東空軍100餘架飛機,300多名飛行員,全數北飛南京效忠蔣中正委員長。陳瑞鈿自此與中央空軍有了接觸,1937年2月,陳瑞鈿分配至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擔任戰鬥機飛行教官,同年6月,陳瑞鈿升任第五大隊28中隊副中隊長。

陳瑞鈿在1937至1939年間,參加了15次以上的對日空戰,在空軍司令部的資料顯示,總計獨自擊落6架日本軍機,協助同僚機殲落3架日本戰機,被譽爲「中華戰鷹」,追封美國空戰王牌英雄。(圖文:莊秉漢)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瑞鈿所屬的第五大隊駐紮於南京附近,1937年8月16日,對於陳瑞鈿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他所駕駛美製霍克三型(Hawk II)雙翼戰鬥機,在南京上空擊落了日本的三菱轟炸機,這是陳瑞鈿回國4年後,第一次開飛機擊落敵機的紀錄,之後,陳瑞鈿在1937至1939年間,參加了15次以上的對日空戰,在空軍司令部的資料顯示,總計獨自擊落6架日本軍機,協助同僚機殲落3架日本戰機,他在空戰中有勇有謀,有膽有識,他的座機曾3度不幸被敵機擊落,但他都跳傘成功奇蹟生還。

美國爲表彰空軍的戰爭英雄,有定義一個標準,那就是凡擊落5架以上的飛行員可以命名爲「王牌飛行員」,華裔美籍的陳瑞鈿共擊落6架日機,若依照美國空軍標準,陳瑞鈿少校譽爲「王牌飛行員」一點也不爲過。何況他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成如此佳績。

1938年12月27日,陳瑞鈿升任中華民國空軍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在一次護送蘇聯援華航空隊的轟炸機隊,前去空襲崑崙關途中。陳瑞鈿的座機不幸被日機擊中,此時油箱頓時燃起熊熊大火。陳瑞鈿選擇涉險跳傘,卻因而全身大面積燒燙傷,那張帥氣逼人的臉龐也被火毀容。只剩他一雙清澈銳利的眼睛,在護目鏡的保護下得以倖免。

陳瑞鈿被火灼傷後,安排在廣西柳州機場附近接受治療。他的第一任妻子伍月梅女士聞訊趕來,親自照顧丈夫。沒想到,日飛機突然空襲柳州機場,機場周遭都是轟炸重點,此時的陳瑞鈿全身纏滿繃帶,行動不便。在睡夢中突然清醒,陳瑞鈿感覺到一個熟悉的身體,撲在他自己的身上保護着他,原來是妻子伍月梅的身體。在一陣巨大的轟炸聲響過後,陳瑞鈿明顯地感覺到,妻子的身體漸漸變得冰冷。

妻子爲了保護陳瑞鈿,用肉身抵擋轟炸的彈片,一直緊緊抱住受傷無法動彈的陳瑞鈿,直到救援人員趕到才鬆手,陳瑞鈿永遠忘不了第一任妻子對他的愛和犧牲。

陳瑞鈿後來輾轉到香港,透過蔣宋美齡女士和「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幫助返回美國紐約治療燒傷,在5年時間裡,前後經歷30餘次大小手術。手臉透過皮膚移植手術和復健,雖然疤痕重重疊疊,總算全身痊癒出院。陳瑞鈿再度回到美國世人的面前,受到當時美國華僑界英雄式的歡迎。

陳瑞鈿痊癒後,對中華民國的愛國心沒有改變,但是身體狀況無法恢復到過去駕駛戰鬥機的水準,1945年,他選擇擔任中國航空公司(CNAC)運輸機的飛行員,在有「死亡航線」之稱的「駝峰航線」,執行將軍事物資由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送往中國大陸的險惡任務,繼續爲抗戰奉獻飛行專長。

抗戰勝利後,陳瑞鈿繼續在中國航空公司擔任飛行員,從事運輸飛行,國共內戰爆發,他還曾執行將北平故宮國寶文物運送到臺灣的任務。1949年中共建政,他回到老家美國波特蘭市,這位昔日的空戰英雄歸於平淡,在一家郵局擔任郵務士工作,一直工作到70歲,於1983年退休。

陳瑞鈿這位華裔美籍的飛行員,他懷着滿腔熱血從美國返回父執輩的原鄉中華民國參戰,可以說是「異鄉人」加入抗戰救國行列,抗戰期間共計擊落6架日本軍機,戰功顯赫,依照表彰空戰英雄的定義,尊稱陳瑞鈿爲「空戰王牌」(Ace)當之無愧,但是爲何國民政府播遷來臺長達數十年的抗日宣傳中,獨漏這位陳瑞鈿少校的功績呢?中央電影公司把高志航、劉粹剛、沈崇誨、閻海文等人的故事拍成電影《筧橋英烈傳》,中華郵政甚至發行紀念郵票,卻不見陳瑞鈿受官方邀請來臺灣接受英雄式表揚,反而「卸甲歸田」在波特蘭市當地一家郵局從事信件整理、分發工作,平靜地過完小日子。

陳瑞鈿少校官拜中華民國空軍第三大隊副大隊長,也是中國國民黨員,在兩岸隔海分治後,臺灣方面卻對他的空戰事績格外陌生,主要原因是陳瑞鈿少校最初回到中國,選擇自己父親的籍貫地廣東,加入由地方派系陳濟棠主持的廣東空軍,雖然最後效忠國民政府領導的中央空軍,畢竟他不是筧橋航校空軍嫡系出身,血統不算純正,在空軍派系中並非主流,自然沒有得到空軍上級長官的特別栽培,因此,他的事蹟被國民政府刻意忽略。再者,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戰敗,國軍陸海空三大軍侷促臺灣一隅,臺海戰局兵馬倥傯,居高位者奮力在保小朝廷官位,根本自顧不暇這位俱有南美洲血統的華裔飛行員,陳瑞鈿少校的名字,就在悠悠歲月數十載不被臺灣官方提起。

反倒是美國,當時有位奧勒岡州參議員肯恩‧傑恩斯特(Ken Jernstbt),他曾經是前「飛虎隊」飛行隊員,並且獲得了美國空戰英雄(Ace)的頭銜,他得知在自己的州內,也有一位郵務士退休的陳瑞鈿,和他一樣也是二戰空戰英雄,格外惺惺相惜,決心要爲陳瑞鈿的默默無聞而打抱不平,傑恩斯特參議員竭力向美國空中武力傳承博物館(American Airpower Heritage Museum)顧問委員會推薦陳瑞鈿入選空戰英雄榜,推舉理由是陳瑞鈿和我們美國一樣打擊同樣的敵人,何況他是美國公民,更是第一位擊落日本飛機的美國英雄,終在1997年10月4日,位於德州的美國空軍戰鬥英雄館舉行空開表揚儀式,陳瑞鈿正式被獲選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第一位空戰英雄,此次與他同時被評選列入《美國空軍戰鬥英雄名人錄》的還有另外7位美國空軍英雄。陳瑞鈿的名字就此刻在空戰英雄名人堂之上。

風燭之年的陳瑞鈿得知這一好消息,原打算親自到場參加表彰儀式,不幸的,就在舉行儀式的前1個月又1天,他與世長辭了,改由他17歲的孫子代表他出席這次盛會,追封爲美國二次大戰空戰英雄名人堂的第一批美國空戰王牌(Ace)英雄之一。

而在中華民國臺灣,兩位蔣總統時代忽略了居住在美國的這位華僑空戰英雄,後來,又受到如火如荼「去中國化」路線影響,「抗戰」扭曲成「終戰」,「華僑」和「臺僑」兩種身分論述產生競逐,陳瑞鈿與臺灣沒有本土化的連結情感,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選擇淡化他這位「華僑」的存在。

直到馬英九就任總統,他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在民國98年(2009)4月16日,向1997年去世的陳瑞鈿前空軍副大隊長明令褒揚,由居住美國的女兒蘇珊恩尼斯(Susan Ennis)及外孫龔德明(John Gong)夫婦來到臺灣於代表接受,同年,中華民國空軍司令部將岡山空軍軍官學校學生活動中心以他之名,命名爲「瑞鈿樓」,並在空官軍史館舉辦「中華戰鷹──陳瑞鈿特展」,向這位同時獲得中、美肯定的華裔美籍英雄致敬,陳瑞鈿年輕時投身航空救國爲職志,終獲得中華民國政府所給予的崇高肯定。

空軍官校軍史館於民國98年舉辦「中華戰鷹陳瑞鈿特展」(圖文:莊秉漢)

陳瑞鈿戰鬥閒暇時叼着菸斗,一副西洋影星般的氣勢,很難想像,當年他19歲的年紀,願意放棄美國太平生活,返回父親的出生地中國,自願爲命在旦夕的中華民國參加抗戰。(圖文:莊秉漢)

民國104年10月30日,陳瑞鈿的女兒特定捐贈一批陳瑞鈿文物,供空官軍史館典藏,收藏品包括陳瑞鈿飛行服裝、皮手套、地圖盒、飛行護目鏡及日軍侵華地圖等,這些遺物曾有不少二戰迷想向他購買,甚至出價超過10萬美元(約新臺幣270萬元),但家屬不賣,寧願捐給臺灣,因爲陳瑞鈿的家人知道,「這些東西屬於臺灣人民」,陳瑞鈿少校當年報效的是中華民國空軍。

陳瑞鈿少校,這位華裔美籍飛行員,由於母親是秘魯人,使得他有張混血的西方臉孔,在照片中裡總是散發自信的銳利眼神,上脣蓄留着短鬍鬚,戰鬥閒暇時叼着菸斗,一副西洋影星般的氣勢,很難想像,當年他19歲的年紀,願意放棄美國太平生活,返回父親的出生地中國,自願爲命在旦夕的中華民國參加抗戰。陳瑞鈿少校於1997年9月3日過世,那天適逢「抗戰勝利紀念日」,彷彿襯映「我死國生」的空軍精神,也訴說着堅苦卓絕的抗戰時期,有一批又一批長年海外華僑不顧個人安危,心繫故國河山,義無反顧返國參戰,仍然歷歷在目。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