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讓臺灣政壇地動山搖
作者/李武忠2016總統大選開跑統獨爭議再度成爲媒體關注焦點,中國官方一再宣稱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地動山搖,國民黨也企圖在總統大選中主打兩岸牌。
問題是當前國內民衆最關心也最頭痛的首推食安問題,黑心食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種類之多令人咋舌,連經過政府許可認證的產品也出包;加以政府相關部會危機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加以互踢皮球,消費者已經到了聞食色變不知道該如何選購安全食材食物給家人食用的地步,政府施政的滿意度跌落谷底。如何確保國人食的安全進而重拾民衆對國家領導人的信心,恐怕纔是所有有志於2016總統大位者最需要優先面對的課題。
食安確實是全球性議題也是基本人權,面對該問題先進國家做法值得臺灣學習。在日本一旦發生重大食安事件,從政府到涉案企業沒一個能逃脫媒體嚴格的判直到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和解決事件爲止;若處置不當,企業負責人、國務大臣乃至首相都可能面臨下臺的危機,例如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太田誠一即因非供食用的進口米,在國內被違法當作食用米轉售,造成社會重大不安引咎辭職;日本政府更把食品安全問題放到比國防問題更高的層次來看待顯示政府重視程度,雖然無法完全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然而一旦出現問題政府部門能迅速、有效地反應,讓黑心廠商付出最大的成本,也令其他企圖仿效者望而卻步。反觀臺灣亦曾發生泉順山水米混越南米事件卻無人負責,當食安問題一再發生人心惶惶之際也只成立食安辦公室虛應故事,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要確保民衆食的安全除了靠法規制度外,最關鍵因素在於民衆必須督促政府建立權責相符的責任政治,官員們纔會上緊發條。這些年馬總統主政下官員的施政表現荒腔走板,不僅個個自我感覺良好,推諉功力更是一流好像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即便有錯也是別人害自己犯錯,卻能獲得馬總統的賞識,似乎民怨越積越深,官卻越做越大,於是乎羣起效尤,沒人在乎民衆的甘苦與感受。官員們仗勢執政黨在國會擁有絕對人頭優勢,在國會殿堂面對民意代表質詢時,大耍嘴皮理不直氣卻很壯,從物價飆漲、食安頻傳、農業產銷失衡到疫病處理與民衆期待產生嚴重落差,民怨四起,若不能建立起責任政治恢復民衆信心,單憑兩岸議題操作恐難翻轉執政黨現處劣勢。
遺憾的是傳統候選人打選戰總習慣找昔日官員、學者、部屬、幕僚來操盤,這些人過去在位時並未能把國家治理好纔會被政黨輪替,尤其在面對決策與民意相違背時,多缺乏直諫或主動掛冠求去的勇氣,遑論爲政策負責建立起責任政治(藍綠皆然),一旦勝選在論功行賞慣例下又回鍋爲官換湯不換藥了無新意,人民只是一日頭家,如此惡性循環正是近二十年來臺灣官場的真實寫照,只有在柯P主政下的臺北市政府纔看見新人新政,這恐怕纔是臺灣人面臨的最大災難。想翻轉寢食難安的宿命就看選民如何善用手中選票選出能順應民意願意跳脫窠臼做出改變的候選人,至於一箇中國代表的意涵國人多心知肚明,政客自爽之餘別老是怪外國人會錯意!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