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不應爲經濟而打折
去年國內爆發多起食安問題,曝露出政府部門在法規與執行力上有嚴重缺失,經建首長也證實黑心食品確實影響到臺灣GDP成長,爲挽救消費者信心,政府承諾會盡快修法和加強執法。但會期結束卻未處理,在外界強大壓力下,立法院被迫於臨時會時處理「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而衛福部、經濟部卻於表決前夕對該草案部分內容提出異議 (包括「複方食品添加物」列入查驗登記和基改食品原料標示),甚至提出恐引起國際經貿糾紛,再度凸顯政府修法草率與部門間缺乏協調整合,讓保護消費者食用安全成爲空話!
美食是臺灣吸引外來觀光客的一大賣點,而臺灣生產製造的食品一向較具品質保證,也反映在售價上,纔會有投機商人從國外進口廉價原料如茶葉、稻米、香菇、蒜頭等混入國內產品重新包裝以高價出售,藉以獲取暴利。只是近年來臺灣市售食品接連出包顯示國內食安把關從法規、檢驗設備、項目和殘留標準到執行力等都需要作重大變革才能恢復消費者信心,提振臺灣經濟。該修正草案雖經藍綠妥協後通過,只是再多的法條若缺乏執行力也是空談。整個修法過程政府官員的態度和說法讓人民大失所望,外界批評政府和部分民代爲廠商、財團護航顯非空穴來風。
過去國內發生塑化劑、毒澱粉等食安問題均因複方添加物而起,目前對此並未訂定有效的管理規範,纔會讓廠商有恃無恐,政府部門理應立即補破網,讓黑心的廠商無所遁形。至於是否因而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各方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我國官方所提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SPS)」協定,該協定雖鼓勵會員採用國際標準,若會員可提出科學證據,也可採取較國際規範高的保護措施,也允許會員採用不同標準與方法來檢驗產品。先進國家即常憑藉專業人才和精密儀器設備,利用SPS作爲保護該國產業的利器,使得貨品進出口難以達到對等雙向流通。我國是可視國情需要訂定規範,必要時透過60天評論期來了解國際間反映,無需自我設限匆促通過修正案。食安是民生的根本,政府官員別老拿經貿唬弄老百姓!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