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晶片突圍需全局思維
旺報社評
拜登總統簽署生效的《晶片法案》,目的在提升美國本土製造晶片比重、保障供應鏈安全,並解決國內失業率。同時也體現了拜登政府對大陸「投資、結盟和競爭」的三分法思路,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科技脫鉤過程中的又一次標誌性事件。
擺脫依賴用技術攻堅
《晶片法案》及近期公佈針對包括EDA軟體在內的4項技術出口管制措施,將對大陸晶片產業造成巨大沖擊。法案規定,獲得資金補貼的晶片企業,未來10年內不能在大陸增產小於28奈米的先進製程晶片。此外,美國主導「CHIP4」,準備與日本、韓國和臺灣形成封閉性質的半導體供應體系和產業聯盟,將造成大陸獲取晶片技術、設備、資金和人才資源的難度更大,競爭力更趨弱。
但長期來看,外部壓力會加速大陸晶片本土替代進程,若應對得當,未必不能走出困局,且可能迎來更廣闊的行業發展前景。從基礎與優勢面來看,大陸是全球產業配套最齊全、晶片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2021年大陸晶片消費額超過1900億美元,佔全球消費額近4成,預計到2030年有望達到5成。此外,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隊伍、成熟的工業生產水平和完備的基礎設施,政府重視並不斷改善投資經商環境,在全球晶片市場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競爭力。
美國自2018年開始在關鍵技術上對大陸實施精準遏制,迫使大陸更加重視晶片業自主替代和產業鏈安全。大陸領導人一再強調,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要靠自己,並設定2025年國產晶片自給率70%目標。爲打好技術攻堅戰,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推出支持晶片業發展政策,尤其北京證券交易所鎖定科創板,重點扶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利於更多社會資本涌向晶片、半導體行業。
當前全世界增長最快的20大晶片企業,大陸佔19個,預計到2024年大陸將建設31座大型晶圓廠,佔全球新建晶圓廠的一半。中芯國際在美國製裁下將技術提升了兩代,7奈米晶片開始量產,中芯今年第2季淨利潤優於分析師預期,顯示大陸晶片業是可以走出自立自強之路。
以改革激發內生動力
在美國科技脫鉤遏制中國策略下,首先要突破的是自身內部瓶頸。晶片研發與生產是大型的系統工程,是從基礎的物理、化學、光學、材料科學,一代一代累積出的成果,是綜合科研能力的較量。晶片的生產更是一種文化的總和力量,從工程師的工作態度到與上下游建立分工合作機制的企業文化,都需完備,不能一蹴而成。
大陸晶片製造被「卡脖子」,關鍵在於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尖端科技的突破與文化養成,需要大量基礎科學研究的點滴累積,穩定的科技和金融政策、良好的基礎科研環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與雙贏的企業文化。大陸今年開始實施基礎研究10年規畫,將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並實施科技體制改革3年攻堅方案。只有用長期、踏實地投入基礎研究、負責任的工作文化與追求雙贏的組織文化的養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自2016年美國對中國展開制裁,大陸無法購買任何先進製程設備,就決心打技術攻堅戰,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大陸晶片業在政策加持和市場需求下,迎來了投資熱潮,但在運動式發展下,出現炒作圈錢、爛尾項目、投資浪費等現象。最近陸續傳出5位國有半導體基金高管涉貪被捕,晶片反腐風暴凸顯北京治理的決心,大陸須記取教訓。
全球化已發生變化,大陸不再如過去般容易獲取國外資源,因應變局,大陸既需要以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也需要以更開放的態度和更靈活的方式,與各國推進科技合作、招攬全球人才。大陸須繼續推動自由貿易,以更開放的格局因應美國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