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過憤怒的海》可不是什麼“復仇爽片”!

這孩子,皮實!

——《涉過憤怒的海》

文丨舊故麻袋

“原生家庭”這個詞最近幾年常常被提及,跳樓的孩子,抑鬱的學生,我們先入爲主的會將這些事件的歸因一併劃入“童年陰影”、“兒時缺愛”,以爲這些悲劇被看見、被告知、被戳破,就會讓這個社會少一些遺憾,但事實上,只是徒增哀傷罷了。

東亞社會一直提倡“打壓式教育”:學習好的不能被誇,因爲怕孩子“驕傲自滿”,只有不斷打壓他,才能讓他持續保持清醒,繼續努力;在學校被人打、被霸凌,不分青紅皁白,一定是自己孩子的錯,要不然那些壞孩子爲什麼不打別人偏偏打你;孩子想被關注,父母卻總是不在身邊,沒日沒夜的工作,美其名曰爲了孩子……

這些林林總總,多多少少都曾深刻在東亞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上,家長們總以爲孩子只要懂事、會讀書就是好孩子,出人頭地,面上有光,那就是祖上積德,至於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家長們總拿出一副自己走過得路比孩子吃過的鹽還多的架勢,表示他們不需要知道,那句“等你們長大就知道了”一直伴隨在耳側,以爲不解釋就是最好的解釋,因爲一切初衷都是“爲他們好”,所以東亞父母內心一直都是自我犧牲式的自我滿足的愛,他們給所謂的愛,無論孩子是否接受,都統統得受着。

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孩子很難感受被愛,甚至於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愛。以至於有些極端案例,渴望得到愛,入了歧途。爲了留下想走的愛人,直接把愛人殺了的;也有想愛,卻充滿暴力的。這些人的背後大多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和不負責任的父母。

曹保平導演的電影,多少有心理準備,知道他執導的電影劇情犀利,常常挑戰審查制度,在播與不播的邊緣瘋狂試探,《涉過憤怒的海》是近幾年大家最惦念的一部,遲遲未能定檔,讓大家曾一度以爲它會成爲曹導又一部流產之作,好在這一次,我們看到了。

曹保平作爲華語電影犯罪類型片的代表人物,善於突破人性的黑暗尺度,在觀影前有思想準備,卻沒料到還是被《涉過憤怒的海》震懾住了,這哪是犯罪類型片啊,這分明就是東亞家庭的血淚史啊!

《涉過憤怒的海》

《涉過憤怒的海》表面上是一個父親爲了慘死異鄉的女兒不斷追兇的過程,可事實上,暗藏在案件背後的是兩個可怕的原生家庭。負責任的說,這部電影絕對能進2023年度華語電影TOP 3行列。

黃渤飾演的父親金隕石,是那種自以爲是的父親,可以說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那種父親,他自大、愛面子。以爲只要給家庭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就勝於一切,什麼愛不愛的,在他眼裡都是放屁,遠沒有出一趟公海捕魚來的刺激,來的賺錢。

因爲他對家庭觀念的疏離,妻子決定離婚,退出這個無愛的家庭,她覺得只要離這個家遠遠的,就可以逃離,甚至把孩子留給了丈夫,即便她知道丈夫不靠譜,但出於母親的愛,覺得丈夫雖然生活上和情感上無賴,但至少在經濟上比自己更能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

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老金的女兒小娜從小就懂事的可怕,老金稱之爲“傻”,可事實上,小娜只是在無形強大的父權之下選擇了閉嘴。所以她即便是會窒息,也沒吭聲讓老金拿掉蓋在她臉上的毛巾;她即便想找老金說話,也沒叫醒老金,可以在牀邊站半天等老金醒來。

小娜的童年是無愛的,父母從爭吵到離婚,自己像只皮球一樣被父母踢來踢去,她感受到的是自己不被需要,不被愛,不被關注。

她無法想象愛是什麼,所以脫離父母后,遠離家鄉的她,纔會對愛極度渴求,對愛輕易相信,也更極端的索取,她不是想被愛,她只是享受愛的極致,且愛不能被稀釋,一旦感覺到自己被忽視,就容易走極端,所以她在愛裡“轟轟烈烈”、“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另一個家庭是周迅飾演的母親景嵐和祖峰飾演的父親李烈,他們是另一個極端的典型家庭,極端有錢。他們事業有成,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公司的事務,所以李苗苗的童年是沒有父母陪伴的,更多的是保姆、司機、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

李烈和景嵐在李苗苗兒時離異,孩子判給了父親李烈,李烈是個隱忍的父親,喜歡自我壓抑,粉飾太平。

兒時的李苗苗拔了奶奶的氧氣管最終導致李烈的母親死亡,李烈選擇隱忍;離婚後又娶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妻子,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結果被李苗苗傷害,最終3歲的女兒不得不截肢,後半輩子只能靠輪椅生活,他也選擇隱忍。

而母親景嵐是個矛盾的人物,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問題,但她還是選擇包容他,一味溺愛,縱容李苗苗一次又一次作惡。

更可怕的是隔代親的姥姥姥爺對李苗苗一定也是極度溺愛的,雖然劇中沒有表現,也未曾露臉,但從李苗苗一聽到可能之後都見不到姥姥姥爺的痛苦中可以看出,姥姥姥爺對李苗苗也是充滿着溺愛和縱容的。

李苗苗會變得暴戾、嗜血,父母、父母的上一輩都是背後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瀾的幫兇。

兩個破碎的家庭,兩個極端的孩子,一個情感障礙,一個反社會,最終導致了一場又一場的悲劇。

可怕的不是這起案件,而是案件發生後,兩個家庭的處理方式。

老金自始至終都不懂得什麼是愛,小娜的死,對他造成的傷害僅僅是:讓自己很丟面子。

老金看到小娜屍體時的皺眉,聽到小娜死前有過多人性行爲時的嘔吐,將女兒受辱的影像抵在別人眼前,這些生理和心理的反應都表現出老金在拒絕承認死去的小娜就是自己的女兒小娜。

他一路暴怒追兇,並不是完全爲了女兒,更多是爲了他自己。就像電影開頭,老金帶的漁船船隊,在公海遇到了襲擊,他作爲隊長,沉着應對,因爲在老金眼裡,面子是頂頂重要的事,老金帶的船隊絕對不可能會出事。同理,他的女兒也不能出事,出事了,要讓對方血債血償。

他不想找什麼證據,他只想找到人,看看是什麼人敢動他的女兒,這是他的追兇初衷。老金的瘋狂不是源於女兒慘死,而是源於內心建立的秩序的崩塌,這也是另一種層面的極端。

而更好笑的是電影中最想讓李苗苗死的並不是懷疑李苗苗殺了女兒的老金,而是壓抑到現在又一次被李苗苗傷害了家人的父親李烈,李烈口口聲聲要找到兒子,口口聲聲“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事實上虛僞的父愛下面隱藏着一顆嗜血的心,他要看着李苗苗死在他面前,他要親手瞭解了這個兒子。最終反倒是老金保住了李苗苗的命,想來甚是可笑。

另一個可笑又可怕的地方是母親景嵐,自始至終她都堅信是李苗苗殺了小娜,她知道自己兒子會做出這樣殘暴的事情來,於是第一時間想要把他送出國避難,她不想聽兒子解釋,也不認可司法程序,只想着如何保住兒子,讓兒子可以平安活下來。而且她也用實際行動證明:有錢人殺人是真的不用付法律責任的,因爲你永遠找不到他,她可以把他送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當然電影也有處理的比較不妥當的地方,比如一些邏輯上的混亂和猜測,需要觀衆自己去領悟,導演只是點到爲止,還有這個案件的真相由一個日本警察當作朋友式的告知,也不穩妥,給到老金的momo賬號和密碼,也是爲了能讓結尾處更加扎心,還有李烈的死也來的突然。

直到老金讀了一條又一條小娜的日誌後,他才發現他從未正視過女兒,女兒對童年的厭惡,女兒對游泳的恐懼,女兒對愛的渴望,都讓老金錯愕,直到他看到被棄之門外的衣櫃裡畫滿了小娜的寂寞,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

網絡上常常呼籲孩子需要性教育,這樣才能降低犯罪率,可事實上,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愛的教育”,要讓孩子直到什麼是愛,什麼是被愛,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才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可悲的是,我們的社會中有太多的小娜,太多的李苗苗,父母的愛也有對錯,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鏡面,讓孩子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裡吧,希望東亞父母看完電影后能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的父母可能已經無法再去改變,但我們可以,希望我們這一代作爲父母能成爲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