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京劇和南管 李易修打造臺灣神話《蓬萊》

拾念劇集導演李易修打造臺灣本土神話蓬萊》,劇中諸神人類,都在尋覓一方安身立命之處。(國家兩廳院提供)

拾念劇集導演李易修打造臺灣本土神話《蓬萊》,並將三噸白米搬上舞臺,劇中的諸神和人類,都在尋覓一方安身立命之處,而衆神嗜吃人肉的橋段,也隱喻長期過勞、被體制剝削的臺灣勞工

「蓬萊」指的是什麼?李易修說,「蓬萊」其實就是臺灣,「也是一個理想仙境國度,在這裡的人和神,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都在尋找安身立命之處;而東港王船則代表『送瘟神』,把瘟神送走了,子民纔會平平安安。」

李易修現年42歲,是臺北人畢業北藝大戲劇所,從事劇場工作20年,他表示,劇中的諸多神明角色,如旱魃大禹軒轅精衛等,是來自於經典文學山海經》,「但劇情新編情節,說的是在一場諸神的戰爭之後,戰神刑天受到鬼島神族的召喚,要求他尋找一把花園鎖鑰,否則世界末日就要到來。」

李易修說,劇中的神明非常人性化,都有愛恨貪嗔癡的一面,「他們看似祥和,但其實有奸詐之處和背後盤算,還會吃人肉,其中的軒轅甚至有四張臉,套用在現代社會裡,誰會有四張臉呢?政客纔會有這麼多張臉,這就是臺灣現況的隱喻。」

此外,劇中演員們所演唱的歌曲配樂,都是由作曲家淑慧新編的南管北管音樂。李易修表示,他在就讀研究所期間才接觸南管音樂,從此爲之着迷,也運用作品裡,「我是學了南管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臺語口音泉州腔,我的祖籍也真的是泉州,這樣的連結,在劇中也有尋根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京劇名伶朱安麗在劇中飾演4個角色,包括女神、旱魃、大禹和西王母,朱安麗爲京劇花旦,但長年參與不少舞臺劇演出,她表示,必須在舞臺上變換4個角色,頗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