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論】以擴大內需爲戰略節點暢通雙循環
編者按:爲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爲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實踐新論】以擴大內需爲戰略節點暢通雙循環(來源:視頻綜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這一重要的論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關於論斷的提出背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正在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關的地緣政治以及經濟格局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第二是我們國家發展的階段發生了變化,從以前要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變化到要滿足人民羣衆對於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三個方面是我們國家的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以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優勢是人口紅利和勞動力紅利,現在我國的比較優勢變化爲國內統一的大市場優勢。
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通常用5組數據來說明:第一是14億人口,第二是9億勞動力,第三是4億中等收入羣體,第四是1.7億高素質的勞動者,第五是1.2億市場主體。在當前國際國內需求相對趨弱的情況下,我國統一大市場的潛力和吸引力正在展現出來。另外,從國際需求的趨勢來看,我國仍需積極參與到CPTPP等重大的區域的合作計劃當中去,通過內需和外需、內部和外部、國際和國內之間的相互促進,形成新發展階段的新發展格局。
要做好大循環,早日實現新發展格局,主線是要增強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適配性。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環境下,供給和需求也有不同的內涵。從供給側來看,要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通過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數字經濟爲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按下了加速鍵,推動了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從而爆發出新的需求。此外,還要繼續推進以城市羣、都市圈爲主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我國目前城市化率達到60%左右,接近中等水平,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約爲70%-80%。當前的新型城鎮化和過去的城鎮化有所不同,重點是要發揮都市圈、城市羣集聚要素的作用,讓要素的流動更加暢通,讓規模經濟的效應更加顯著。目前,我國的高鐵在全世界範圍都是處於領先水平,儘管如此,我國在交通領域仍需改進,通過構建立體化的交通強國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需求。
第二個方面是以內需爲戰略基點,要千方百計地擴大內需。擴大內需要關注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關注中等收入羣體在新時期消費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新需求。當前普通老百姓的吃穿用度都已經得到了滿足,但是對於服務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滿足,仍有重大的空間可以釋放出重大的需求。需要強調的是,在關注中高端人羣消費轉型升級所形成的新需求的同時,要特別關注現在收入水平還相對偏低的人羣的需求。比如,有很多農村的人現在還沒有第一次坐上飛機,這部分人的相對溫飽生活基本滿足的基礎之上,同樣還有巨大的挖掘和利用的空間。
要做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內需爲戰略節點,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具體來說,人、地、錢、科技、經濟增長的制度環境等若干個要素,在運行的過程當中,在流動的過程當中,都還需要暢通循環。通過打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使各個要素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流動起來,使其效益能夠發揮出來,讓我國在新的國際環境和新的發展階段發揮好我們的比較優勢,就能使我們統一大市場的優勢更好地得到彰顯。這樣的話,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十四五的規劃目標,也能夠實現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