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潮"和"漲價潮"引爆芯片行情 外資這樣看後市

美國二手車價格暴漲此前受到熱議,這也是美國通脹飆升至13年新高的背後推手之一。原因正是芯片供應的短缺限制了新車生產,從而推高二手車的需求,導致二手車價格飆升。

然而,持續許久的“缺芯潮”和“漲價潮”此前並未帶動A股芯片股股價。直到最近,沉寂已久的芯片行情一觸即發。上週四半導體產業鏈全線爆發,半導體板塊指數創歷史新高。週五芯片概念繼續大漲。重倉半導體的主動偏股基金淨值單日漲幅超8%。外資6月以來同樣大幅加碼芯片股,士蘭微、兆易創新等一度獲得北向資金較大幅的淨買入,躋身北向資金前十大成交股。

儘管行情火爆,但實則上、中、下游的基本面迥異。究竟國際機構如何看待後續的芯片行情?中國臺灣及東南亞疫情的暴發又會如何影響半導體產業鏈?

“缺芯”最利好中游晶圓製造

“目前在半導體產業鏈中,中游晶圓製造商的基本面最好,其缺貨情況比較嚴重。儘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漲價,但大部分半導體公司成本是可以傳導的,即當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10%時,中游半導體公司也可以相應地向客戶漲價10%。”新加坡淡馬錫旗下的富敦上海(Fullerton)中國資深TMT研究總監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半導體產業鏈分爲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含設備材料;中游爲IC製造、晶圓製造、相關生產製程檢測設備、光罩、化學品等;下游則包含IC封裝測試、相關生產製程檢測設備、零組件、IC模組及通路等。

各界預計缺貨的現象至少要持續到2022年年中。之前半導體缺貨的主因是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導致疫情前半導體庫存較低,而疫情又刺激了各類電子產品需求,電動車滲透率的提升也進一步刺激了芯片需求。因此,半導體行業決定增加庫存,但這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目前在半導體行業中,中游晶圓製造的缺貨情況比較嚴重,例如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臺積電、聯發科等都屬於這一類。除了缺貨,近年來終端產品所需的芯片量不斷提升,這也加劇了缺貨現象。

“整個行業最缺貨的節點是先進製程和成熟製程。先進製程涉及的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成熟製程涉及的終端產品則包括汽車、家電等,家電智能化、IOT(物聯網)等也催生了更多半導體需求。”古嘉元稱。

數據顯示,通信設備、PC/平板、消費電子和汽車是前四大對芯片需求最爲旺盛的下游行業。上述行業各佔全球芯片下游終端需求的近30%、30%、15%和10%。

在這一背景下,中游也迎來了調整獲利模式的機會。由於缺貨問題加劇,許多IC設計公司不得不選擇購買半導體設備放置在晶圓廠。“這不是少數現象,但這對於晶圓廠是有利的。因爲晶圓廠正好可以調整其獲利模式,通過和IC設計公司綁定更緊密來提升行業穩定性。”古嘉元稱。

以臺積電爲例,即使漲價,空間也不會很大,但關鍵在於獲得長單。如果IC設計公司將設備放置在晶圓廠,即使未來出現砍單的情況,相關晶圓廠也不會成爲第一個遭殃者。

中游“漲價潮”持續

上游價格暴漲一時也難以緩解。上游支撐產業有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用於半導體的材料有硅片、靶材光刻膠等;半導體加工設備中包括單晶爐、光刻機、檢測設備等。而當前缺貨已蔓延到上游設備材料供應環節

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之下,國內外芯片廠商接連發出調價通知單。“去年下半年以來,來自上游供應商的調價單一張接着一張。4月份剛提了價,估計接下來還要漲。”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並非整個芯片產業鏈都形勢一片大好。芯片漲價潮洶涌,下游企業不得不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在缺芯壓力下,衆多企業陷入有單不敢接的尷尬境地,有的企業不得不暫停接單,並延緩了出貨週期。

相比之下,中游的日子要好得多。據集微網統計,自2021年二季度以來,由於原材料成本壓力上升,已有超過30家半導體公司發佈漲價函,海外芯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東芝、安森美,國內廠商士蘭微、智浦芯聯、瑞納捷均宣佈在今年三季度調漲芯片報價,其中多家宣佈此次價格上調涉及公司全線產品,漲價幅度在5%到30%之間。

此前,蘋果最大的芯片供應商臺積電已頻繁調整芯片價格。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佔全球先進製程晶圓代工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臺積電先是決定將12英寸晶圓漲價25%,接着宣佈自4月起提高晶圓代工價格;隨後,中芯國際等多家芯片製造商也紛紛跟進調價,中芯國際4月1日起全線漲價,已下單未上線的訂單則按新價格計價,其漲價幅度大約在15%~30%之間。

“大部分半導體公司的成本可以傳導,最近半導體公司在廣泛地提價,雖然他們的提價策略有些不同:有些公司價格漲幅稍少一些,以求穩定並吸收優質客戶;另一些公司漲價較多,想要趁着本次需求較大的週期取得較大盈利,漲幅在10%~30%,”古嘉元告訴記者。

在當前的格局下,下游的處境最爲艱難。他稱:“半導體漲幅很大,但下游依舊願意買單,原因之一在於其成本在整體中的佔比其實並不高。以傳統燃油汽車爲例,疫情前半導體成本佔比僅爲2.6%。即使佔比極低,但只要缺了這一塊芯片,整部車就無法出廠,因此下游缺乏議價能力。”

東南亞疫情整體影響有限

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疫情的重燃此前也引發關注。半導體產業鏈長,一旦有環節出現問題,產業鏈就容易斷裂。

5月,印度越南等國家疫情開始持續惡化,導致當地工廠停工、跨國人員流動陷入停頓。保銀資本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對記者表示,三星位於越南北江市的廠房,因超40名員工篩檢呈陽性而暫停營運。由於疫情原因,越南北部Bac Giang地區關停多個工業園區,其中包含3個富士康在當地的廠房。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也出現大規模人羣感染,導致工廠負責加工的iPhone手機一度減產超過50%。

這一度引發各界對半導體行業的擔憂,認爲這或加劇“缺貨潮”。不過,古嘉元認爲無需過慮。原因在於,即使東南亞的疫情形勢嚴峻,但東南亞的相關業務更多集中在封裝,而封裝的產能比較容易調整,例如中國國內也有很多公司可以替代。相比之下,更爲重要且難以替代的晶圓廠的疫情暫時處於可控範圍內,沒有出現大規模感染。晶圓公司大多屬於國際成熟企業,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能力較強,因此不太會出現疫情影響生產的情況。

未來,在漲價潮被消化後,市場將轉而博弈的今年下半年甚至是明年的價格預期。未來再迎來一波漲價潮的可能性不高,因此高位入場博弈或非良策,中長期的基本面變得更爲關鍵。

中國的半導體企業的確面臨諸多機遇。機構認爲,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目前仍在技術爬坡期,同質化公司間的兼併和競爭加劇。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半導體公司也必然是最能創造附加值的公司,這是各國該行業在成長階段必不可少的過程。

古嘉元表示,對於自下而上的長線外資機構而言,更關注的是半導體公司的基本面,尤其看重管理層決策能力。“目前我們看到的業績都是管理層在兩三年前做的決定,但未來的業績和競爭格局則取決於管理層目前的決策。”